工作動態
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和數字經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推動各領域數字化優化升級”。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升級的“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云”就業服務,進一步破解高校就業難題,完善高校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機制,讓信息化這個最大的變量,成為推動高校就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推動就業數字化建設迫在眉睫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大學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是黨和人民檢驗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成效性指標,抓住就業信息化這個“小切口”,將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奠定基礎,進而帶動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
第一,就業形勢嚴峻復雜,推動就業數字化建設迫在眉睫。
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當前就業形勢極為復雜嚴峻。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已成為全社會就業工作的重點,抓住這個重點,就抓住了就業大局的關鍵。然而由于業務壁壘、數據孤島問題仍然突出,僅僅依靠傳統信息化手段,難以解決校企供需互動、人崗精準匹配、職業生涯規劃、信息資源共享等現實問題,導致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招聘難”,“人等崗位、崗位等人”的問題長期并存。
第二,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化工作為推進數字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教育部持續深入推進就業信息化工作:2003年,為應對非典疫情對就業的挑戰,建設“就業信息網”;2008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對就業的影響,升級為“新職業網”;2020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出“24365校園招聘服務”。各省各高校也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升級就業網站,擴大互聯互通。這些探索與實踐,在促進部、省、校三級統籌、實施數字驅動創新發展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為推進數字化建設、實現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化工作存在亟待補齊的短板。
一是管理業務割裂。各高校人才培養系統缺乏一體化設計,招生、培養、就業等高校管理部門“各自為戰”,培養與就業不協同、招生與就業不聯動,無法實現就業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和應用;
二是開放機制缺失。高校、政府、企業作為高校就業體系的主體,沒有形成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鏈條,校內與校外未有機融合、育人與用人未高效對接,優質的人力資源無法得到最大化利用和共享;
三是數據共享困難。各級人才培養系統、就業管理系統、用人單位數據管理標準和規范不一致,平臺間沒有互聯互通,信息未共享共用,統計難、報送難、核查難仍然成為困擾基層就業工作的痛點。
從技術上破解“人等崗”與“崗等人”的難題
推動就業數字化建設,構建精準就業體系,需要從技術上破解“人等崗”與“崗等人”的難題,做到“四個立足”和“四個支撐”。
一是要立足打通畢業生求職通道,支撐一站式就業管理服務。進一步打破“數據孤島”,深化數據融合,構建開放的、共享的、一站式的就業管理服務平臺,擴大學生求職意向、薪資和地域需求等就業需求數據以及招聘需求、行業性質、地域分布等用人單位需求數據的采集渠道,面向學生及用人單位提供快捷檢索服務;精準分析匹配學生專業特長數據與用人單位招聘崗位數據,面向學生提供精準的崗位推薦服務;支持發布職位、篩選簡歷、參加招聘會、與畢業生線上互動交流等個性化服務,面向用人單位提供網上一鍵簽約服務。
二是要立足打通學生培養全過程,支撐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服務。全面記錄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全過程成長數據,涵蓋學生學業成績、社團活動、項目競賽、科研成果等在校期間成長數據,為學校建立豐富的人才培養數據庫,為學生建立個性化的“成長檔案”;基于學生培養過程數據,從學業興趣、性格特征、職業認知、個人發展等多個維度精準刻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畫像,為每位學生指明適配的就業方向,為一線輔導員“精準幫扶”、院長書記“精準指導”、學校領導“精準督導”提供抓手,讓就業指導服務更具針對性、科學性和精準性。
三是要立足打通學生就業全鏈條,支撐反饋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發展目標。以“互聯互通”為原則,生成各學院、學科專業、生源地、重點群體就業情況實時監控和統計,一鍵上報各級政府部門;同時,招生培養信息、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用人單位評價等數據要聯動,就業結果及時反饋作用于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招生和人才培養,形成高效的培養質量反饋機制。
四是要立足歷史數據挖掘分析,支撐管理決策服務。激活學校積累的海量歷史就業數據的價值,組織大數據、公共管理、社會學等領域相關專家成立課題組,整理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的畢業生就業數據,貫通、分析歷史和現在的就業大數據,展示趨勢、挖掘規律,特別是反映人才成長、學校辦學特色、社會需求的變化規律,形成多維度的智能應用,從而對進一步研究高校辦學、社會人才需求變化等提供決策支持服務,在更高的層面、更寬的廣度上利用就業大數據,反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治理模式向“數治”轉變,促進教育治理效能的提升。
用信息化全面賦能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
面對信息化時代的要求,西安交通大學主動變革,不斷創新,學生就業工作數字化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早在1987年就開始開展就業信息電子化管理,1996年建設了畢業生就業信息網,2005年在全國高校率先實現了網絡簽約。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與“國家24365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進行技術對接,以實現“學生、輔導員、管理人員全員參與,招生、培養、就業全鏈條管理,學校、企業、政府部門全方位聯動的精準化就業”為目標,研制了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的“高校版”。一方面充分利用國家平臺的優質資源,另一方面結合學校畢業生實際情況,建立部、校一體化的精準就業服務體系。疫情發生以來,西安交通大學利用信息化平臺保障了全體畢業生“云”就業,為學生提供“零接觸、零疫情、零距離”的精準就業服務,助力學生走上理想職業之路,學校畢業生整體去向落實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就業質量不斷攀升,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工作表現滿意度達99.97%。
面向未來,高校應系統謀劃,重點圍繞擴大就業、精準輔導、拓展服務等層面,深化與國家24365就業服務平臺聯動,深度挖掘平臺資源,深層開發服務主題,加強資源共享,加快平臺使用,加大正面反饋,堅持制度和技術創新并重,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信息化轉型,強化治理、構建規范、涵養文化,用信息化全面賦能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此文轉載于24365就業資訊 來源: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