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關系到每一個家庭的福祉,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目標1100萬人以上。要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完善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培訓力度,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要實施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等計劃,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切實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加大就業援助力度,扶持城鎮困難人員、殘疾人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
有專家表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是為了保障民生。今年就業壓力加大,但只要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就業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新增就業目標完全可以實現。
解決畢業生“產銷不對路”問題
高校應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增設實踐能力課程以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的主要群體,更是引領創新創業、經濟轉型升級,并使我國成為創新型經濟體的主力軍與希望所在。但由于大學畢業生的數字每年都在增長,就業難也就成為近年來老生常談的話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實際上就是產銷不對路,需求與供給不吻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倪邦文認為。針對大學生就業問題,倪邦文建議,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明確自身責任,加強實踐能力培養。高校在學科布局、課程設置上也要進行改革,建議增設實踐能力課程以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朱軍則認為,要想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一是教育部要對高校的課程和專業設置進行規范,減輕就業壓力。二是要轉變教育觀念,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對職業教育在辦學、招生等方面給予政策、資金扶持。
全國政協委員李佳鳴早在2009年就開始關注大學生就業,她指出,目前大學生就業難,但是市場上又有不少職位嚴重缺人,由于供低于求,導致工資一路看漲。
李佳鳴建議,首先,要轉變社會觀念,不要一味認為讀大學才是年輕人的出路,要把大學和高端技校相結合。其次,大學由于專業設置不對口等原因,不但培養不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對學生水平把關不夠,四年大學讀三年、大學生可以隨時曠課但不影響畢業等問題都導致畢業生水平低而無法就業。
重視職工轉崗再就業
要處理好職工分流安置這個重中之重,搞好轉崗就業和再就業培訓。
產能過剩是目前我國經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與此同時,部分企業裁員壓力加大、職工迫近下崗危機、產能過剩行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等問題凸顯。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組織部部長李世杰在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解決下崗再就業的提案》,為失業人員再就業支招。
“據測算,每投資100萬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中,重工業是400個,輕工業是700個,服務業是1000個。”李世杰認為,繼續大力發展服務業,政府可從財政中補貼一些,針對化解產能過剩中的失業職工進行培訓,使這部分員工能夠更多地轉向服務業。
與此同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也表示,要處理好職工分流安置這個重中之重,搞好轉崗就業和再就業培訓。
關于去產能中的轉崗再就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臺盟中央婦委會主任高美琴建議,各地應打破傳統職業觀念,實施“就地取才”,結合當地勞動力市場需求,引導分流人員選擇合適崗位再就業。
保證殘疾人群體生活
加強對相關殘疾人事業發展,特別是殘疾人就業方面政策、文件的執行、落實及監督檢查,確保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殘疾人就業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一直受到社會關注,比如年齡偏大的人員,身體素質有所下降,病崗、病亡等事故就會頻頻出現,尤其到了退休年齡以后的這部分人已不符合繳納社會保險的條件。
針對這類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院副院長林紹彬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加大財政補助力度,將全部重度殘疾人家庭納入低保救助范疇,減輕家庭負擔;二是將重度傷殘軍人的看病就醫納入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全額報銷范圍,并制定遠期規劃,逐步覆蓋到全體重度殘疾人;三是完善相關就業政策,扶持、鼓勵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利用網絡等新技術平臺就業創業。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殘疾人乒乓球運動員張小玲則表示,要加大對殘疾人就業工作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關愛殘疾人、接納殘疾人的良好氛圍;完善殘疾人就業服務平臺和機構,提高為殘疾人就業的服務水平;加強殘疾人技術能力培訓,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加強對相關殘疾人事業發展,特別是殘疾人就業方面政策、文件的執行、落實及監督檢查,確保相關政策落到實處。
另外,同樣關注殘疾人就業問題的全國政協委員朱建民認為,《殘疾人就業條例》規定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不得低于在職職工總數的1.5%,對此,相關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應率先落實。
女性就業問題凸顯
除了求職過程中會遭遇“不公正待遇”,女性在進入職場后同樣要面臨巨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
兩會期間,有關女性就業話題再度引發關注。伴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女性不得不面臨來自職場、家庭的雙重壓力,而一些用人單位的性別歧視更為職場女性設置了重重障礙,如何化解這一難題,成為全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孟曉駟指出,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受到了廣大婦女和家庭的歡迎,但女性公平就業問題凸顯。道理很豐滿,現有法律有明確保障婦女享有平等就業的權利;現實很骨感,女性面臨職場壓力雪上加霜的困境,亟須建立配套措施保障婦女平等就業。
孟曉駟建議,一是加強托幼服務,減少婦女和家庭的養育負擔;二是出臺公共措施,如男女共擔育兒責任等;出臺激勵措施,鼓勵用人單位雇傭女職工。婦女是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做好就業工作,有利于婦女個人發展和家庭幸福,有利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
除了在求職過程中會遭遇“不公正待遇”,女性在進入職場后同樣要面臨巨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而生育問題是她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原審計署副審計長余效明談到,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以后,婦女就業確實有壓力。這里有傳統觀念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用人單位有實際經濟負擔。這個問題要用經濟的手段來解決:一方面,要通過加大征繳比例來擴大生育基金規模。同時,生育基金不僅要支付女性在生育期間的工資、福利,還要再給用人單位一定的補貼,讓用人單位再雇人臨時頂上這個崗位,使用人單位在經濟上不吃虧;另一方面,要給生育二孩的婦女和家庭減稅。例如個人所得稅,對生育二孩的,要降低征繳比例,或者進行退稅。
完善退役軍人安置工作
當前,自主擇業作為軍官退役安置的重要渠道,存在就業率低、管理缺位、創業偏少等問題,造成人才資源浪費。
據悉,近年來,退役軍人就業問題越來越明顯,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一些全國政協委員經過調研后,發現了諸多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火箭軍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張西南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到“退役軍人”,體現了政府對廣大退役軍人的關心愛護。但退役軍人安置難的問題依然突出。
張西南建議,一要從國家層面上制定新的退役軍人安置政策。認真總結近年來安置工作的經驗教訓,研究解決普遍性的難題,對《退役士兵安置條例》進行調整修改。二要從根本上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退役軍人安置中的突出問題。近年來這方面有矛盾上升甚至激化的苗頭,給軍隊和社會都造成了負面影響。“新官”一定要理“舊賬”,而且要快一些、徹底一些,盡量減少矛盾疊加,讓廣大退役軍人更好地施展才華報效國家。
全國政協委員王增缽在發言時指出,當前,自主擇業作為軍官退役安置的重要渠道,存在就業率低、管理缺位、創業偏少等問題,造成人才資源浪費。
王增缽建議,要重視自主擇業的退役軍人群體的需求,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積極引導其發揮作用;結合退役軍人保障制度改革、軍官法修訂等,完善自主擇業創業就業政策;設立實體管理機構,依靠街道社區實現全員覆蓋管理;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動態跟蹤就業情況,做好創業項目推薦協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