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官方微信學院官方微信

      關于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
      發布日期:2021-11-19 09:23 瀏覽量: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范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為推動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實施,加快構建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進一步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落實。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強化科教融合、學科交叉、開放協同、改革創新,優化高校、學科學院和專業布局,加快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強化產業創新載體建設,打造高端科技創新隊伍,提升協同發展水平,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促進政產學研用各環節相互貫通,為全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實現“兩個確保”貢獻力量。

        (二)建設目標。到2025年,全省高校區域、層次、類型布局趨于合理,所有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實現本科高校全覆蓋,填補電子科技、航空航天、體育、美術等類型本科高校空白,理工類高校占比達到60%以上;“雙一流”建設高校晉位升級、一流學科創建高校加快發展,實現在中原大地起高峰;學科學院、專業布局優化調整成效顯著;高校參與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能力快速提升,標志性成果不斷涌現,服務國家創新高地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加速提高。

        到2035年,全省高校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學科建設出現群體高峰,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高度契合,人才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全面增強,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有力支撐產業發展和國家創新高地建設,成為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器、人才孵化器。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提質增能計劃。

        1.優化高校布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優化高校結構布局。引進國(境)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建設1—3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學。整合相關學科資源,創新高校體制機制,吸引行業創新龍頭企業和高端研究院所共同組建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學,依托相關專業院校組建獨立設置的美術學院、音樂學院、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填補本科高校類型空白。服務人民健康需求,恢復重建仲景國醫大學。在沒有本科高校的省轄市和濟源示范區設立本科高校。(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衛生健康委、體育局、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

        2.優化學科學院布局。持續加大對鄭州大學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河南大學生物學一流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持續支持鄭州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河南大學地理學等重點培育一流學科建設。實施高校“雙一流”創建工程,支持河南理工大學等7所高校11個學科創建一流學科。爭取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新增為博士學位授權高校、洛陽師范學院等高校新增為碩士學位授權高校。持續實施特色骨干大學和特色骨干學科建設計劃,新增10個左右特色骨干學科(群)。以學科為統領,打破學院和部門界限,逐步構建“特色學科+優勢學院+產業學院(研究院)”的學科學院布局體系。(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3.優化專業布局。按照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深度耦合要求,建立鍛強優勢、急需特設、重塑升級、淘汰限制專業目錄年度發布制度,撤銷、停招“腫繁虛雜舊僵”專業點300個左右,高標準建成省級及以上一流本科專業點1000個左右,增強專業設置快速響應需求的能力,構建高度適應我省發展需求的專業結構體系,增強人才結構性供給能力。(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

        (二)實施戰略支撐計劃。

        1.建設國家和省實驗室。圍繞量子信息、種業創新、綠色能源材料、糧食安全等優勢領域,支持高校參與承擔國家實驗室建設任務。支持高校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提質升級。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省實驗室,加大100個左右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支持建設8個左右省文科實驗室。(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

        2.加強前沿科學中心培育。落實國家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戰略部署,圍繞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充分利用省內外各類創新資源,發揮高校學科群優勢,加強開放協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建設10個省級前沿科學中心,培育1—3個國家前沿科學中心。(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科技廳)

        3.加強基礎學科研究。加大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力度,持續實施高校重點科研項目計劃基礎研究專項。加強基礎學科重點領域的前瞻布局和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建設5個左右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高校建設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型基礎設施,爭取國家大科學裝置、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布局我省。深入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圍繞漢字文明、社會轉型與國家治理研究和中原文化傳承創新,新增2—3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科技廳)

        (三)實施產業對接計劃。

        1.發展產業學院。聚焦集成電路、氫能與儲能、量子通信等未來技術和產業,定向支持建設3—5個未來技術學院,爭創1—2所國家未來技術學院。支持高校結合新興產業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聚焦企業迭代關鍵技術,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遴選建設50所省級重點現代產業學院,爭創3—5所國家現代產業學院、2—3所國家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支持高校聚焦行業共性技術,協同行業主管部門、協會、企業等共建特色行業學院。強化激勵引導,將學科學院、專業結構優化調整與招生計劃、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學費標準等政策聯動,做實做強產業學院。(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2.加強產業技術研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與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各類經濟發展功能區管理機構、金融投資機構開展深度合作,實現重點產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與高校精準對接,努力打造20個產業技術研究院、100個公共技術創新服務平臺、200個創業就業人才培養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3.凝練一流科研課題。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每年實施10個左右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推動不同類型高校與企業對接,積極參與省產業研究院、企業實驗室等建設。利用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力爭不同類型高校的每一個優勢學科(群)對接3—5家優勢企業,開展聯合科技攻關。重點培育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研究項目,力爭每年承擔5—8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責任單位:省科技廳、教育廳、工業和信息化廳)

        (四)實施團隊引育計劃。

        1.加強“高精尖缺”高層次人才引育。實施“高精尖缺”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以高水平創新平臺、院士工作站、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社科基地、高校智庫等為依托,設立首席科學家崗位,每年引進3—5名全球有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帶動培養一批國內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常態化開展高層次人才認定和入庫工作,切實推動高層次人才子女入學、家屬就業、人才公寓等優惠政策落實。(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科技廳,相關省轄市)

        2.加強高校創新人才和團隊培育。持續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和人才支持計劃,培養一流科技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培育5個左右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20名左右國家級領軍人才。實施省特聘教授崗位計劃,每年引進培育60名(其中海外20名)國內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5名左右國家級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實施豫英卓越研究生培養工程,每年選拔50名優秀博士生、500名優秀碩士生。實施高水平創新人才境外培養工程,每年資助選派200名高校領軍人才、青年學科帶頭人赴國(境)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研修。(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科技廳)

        (五)實施協同發展計劃。

        1.持續推進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以重大協同創新任務為牽引,持續推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三位一體”發展。支持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和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主動對接新興產業鏈和未來產業布局,新認定8—10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8個左右國家(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

        2.加強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深化校所、校企、校地合作,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聯合建設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聯合體。認定一批河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建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建設1—2個國家產業創新中心。(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

        3.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載體建設。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雙創示范基地等載體,重點打造集制度建設、專利機構、示范項目、平臺服務于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中試基地,建設5個左右河南省大學科技園,培育2—3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培育3—5個國家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建設30個左右河南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

        4.打造高校品牌智庫。實施高校品牌智庫建設工程,圍繞黨委、政府決策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重大課題,聚焦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重大任務,培育20個左右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力、較高知名度的新型高校智庫,6—8個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校品牌智庫,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高校智庫體系。(責任單位: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分類指導。加強校際協同,分類指導各高校、學科(群)主動融入我省高質量發展大局。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積極參與培育國家和我省戰略科技力量。支持特色骨干大學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積極服務行業、產業發展。支持應用型本科高校積極推動應用技術創新和轉移研究。支持高職高專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積極開展實用性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

        (二)強化機制改革。探索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破除“五唯”傾向,實施簽訂“軍令狀”、“里程碑”考核等管理方式。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放權,開展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全面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深化高校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突出質量貢獻的學術評價制度,完善以成果為導向的科研和人才評價體系,將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咨政服務等因素作為科研人才評價的重要內容。(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三)強化政策協同。組織、審計、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強化政策協同,實行有利于人才創新的經費審計方式,對科研項目實行審計及主管部門檢查結果互認,一個項目周期“最多查一次”。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人才引進、成果轉化、評價改革等政策要求,有效破解制約高校科技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打通“最后一公里”,確保決策部署落地見效。(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審計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四)強化經費投入。“十四五”期間,省財政統籌省級教育和科技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實施提質增能計劃、戰略支撐計劃、產業對接計劃、團隊引育計劃和協同發展計劃。省、市級財政和教育、科技等部門要加強協同,為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創造良好環境。鼓勵高校圍繞功能定位,加強內部資源整合,積極爭取企業、科研院所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支持。(責任單位:省財政廳、教育廳、科技廳)

        (五)強化責任落實。堅持黨對高校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指導各高校擔負起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歷史責任,加強學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過程監督、質量把關等重大事項的協調和決策,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建設及科研誠信建設。要將科技創新成效納入高校年度責任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建立完善有利于產教融合、科教協同、聯合培養、開放共享的科研運行機制。(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1月18日


      友情鏈接

      AV天堂手机在线观看_国产aa免费视频观看网站_国产免费久久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成人AV
        1.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第三区 | 亚洲免费国产综合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三级中文字幕在线有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