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官方微信

      招生熱線:0395-3265222

      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發布日期:2024-08-12 16:25 瀏覽量:

      來源:《紅旗文稿》2024/15 作者: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明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進行戰略規劃。這就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闡明“以人民為中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擘畫了讓人民過上更好日子的美好藍圖。

        一、以人民為中心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價值取向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我們謀改革、促發展的寶貴經驗和重大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將改革和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找到改革的根本立場、動力來源和評判標準。歷史和事實證明,只有緊密聯結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紐帶,把握好以人民為中心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才能判明改革的方向、抓住改革的重點。

        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時代化、具體化。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既是基于對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改革價值取向的正確把握,更是對新時代社會變革中人民群眾新需求、新期盼的具體化、精準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重大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和突出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現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人口規模巨大、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這五個方面特征都指向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其最終目標歸于“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民生”二字重千鈞,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始終是“國之大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人民”在新時代治國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所作的說明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是《決定》稿起草過程中重點把握的內容。把“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布局中,有利于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突出地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有利于在具體工作中更全面地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提升人民群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認同、方向認同和實踐認同,從而更好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心聚力。

        二、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會將“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改革目標的重要內容,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明確繼續將改革推向前進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目標任務,內嵌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大局中,貫穿于《決定》部署的各個改革領域及各項改革舉措中,集中體現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的決策部署上。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決定》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過一系列配套性改革舉措,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為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堅實有力的制度保障。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決定》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強調“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等,從就業群體、就業支持、就業服務、就業權益保障等多方面,對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作出系統的制度安排,使人人都有通過奮斗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是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的重要依托。《決定》不僅明確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以及社會救助體系、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改革重點任務,而且強調社會保障體系的范圍覆蓋包括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等全體人民。“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等,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織密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提升國民健康水平的關鍵。《決定》明確要求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促進社會共治、醫防協同、醫防融合,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引導規范民營醫院發展等,完善了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有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是實現人口均衡發展的重要措施。《決定》提出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明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提出“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多種托育模式發展。《決定》還作出了“發展銀發經濟”、“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等部署,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政策機制,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高質量養老生活的需要,進而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為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有力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一系列決策部署,呼應的都是民生所急、民心所向,勾畫出民生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編織起兜住民生底線、守護人民幸福的制度之網,彰顯了“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價值旨歸,必將進一步提升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保障和發展水平,推動中國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民生事業提出了新要求,要緊緊圍繞民之所需、民之所望、民之所急,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方面進行系統謀劃,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要把上述重點任務作為黨在新征程上統領民生工作重要抓手,敢于動真碰硬,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三、奮力推動改革“規劃圖”變為利民“實景圖”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增強歷史主動、厚植為民情懷、把握改革重點、掌握科學方法,堅定不移、蹄疾步穩地將改革進行到底。

        堅持高質量發展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同步推進。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戰略,著力破除教育、科技和人才領域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清除障礙、提供保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更深入地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堅持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善民生成為經濟發展的恒久動力源,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

        堅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既要奮其精神,又要重視實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把全部工作的基點建立在現實可行的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之上。一方面,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努力將全會擘畫的“規劃圖”不斷變為“施工圖”直至“實景圖”;另一方面,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發展投入和民生支出的關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做寅吃卯糧或是開空頭支票的事。必須堅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統一,使民生改善的速度和力度與中國國情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相適應。

        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活水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可感可及。要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關系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盡力縮小宏觀數據和微觀主體之間的“溫差”,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動力、添活力。善于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以求真務實的作風、鍥而不舍的精神、久久為功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干,一錘接著一錘敲,把一個個“小而美”的民生項目抓實落地,真正讓群眾可感可及。

        



      AV天堂手机在线观看_国产aa免费视频观看网站_国产免费久久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成人AV
        1.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囯产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 中文字幕精品另类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亚洲天堂ab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