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4-16 10:27 瀏覽量:
鐘周銘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如何理解“兩個結合”,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歷史的科學總結
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主動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科學分析中國革命形勢,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歷史性命題,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順應時代發展要求,以寬廣的國際視野,系統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歷史性飛躍。
黨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以時代需要為依據,充分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并將其轉化為解決當下問題的內生動力。毛澤東同志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也是對中國傳統“民為邦本”觀點的創新和發展。鄧小平同志繼承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特點,賦予“實事求是”以“解放思想”的新內涵。鄧小平同志還創造性地融合了中國傳統“小康”社會理想與“中國式的現代化”兩大理念,將古老命題注入時代氣息,使得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富有了民族意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為“文化血脈”和“精神命脈”,不斷提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根植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必然途徑
從理論層面而言,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具有生命活力的開放性理論體系,它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身的發展。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反復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扎根中國土壤并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才是“活的馬克思主義”,才能擺脫教條主義;馬克思主義只有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體特點相結合,以特有的民族特點呈現出來,才能真正地實現“中國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定自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典范,是堅持“兩個結合”、勇于推進理論創新的產物,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理論價值、民族特色、時代內涵,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從實踐層面而言,如何更好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更好地履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就要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武裝頭腦、引領實踐、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其對中國實踐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重中之重,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凝聚、提煉經驗總結,系統回答了歷史之問、人民之問、實踐之問、時代之問。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新征程路上,必須始終堅持“兩個結合”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縱觀黨的百年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一再表明,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正如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而并非教條一般,堅持“兩個結合”,實際上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理論特質,深刻闡明了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內在機理。
“兩個結合”的論斷,以其深邃的理論思考和寬廣的歷史視野,大大推動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規律性認識,對于新時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具有重要意義。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立足新時代,貫徹新理念,謀求新作為,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在開放中繼續發展、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圓滿完成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基金項目: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批準號:20CZS013)、重慶工商大學人才項目(批準號:1955080)研究成果)
(作者系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