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4-05 20:31 瀏覽量:
誤解二:心理咨詢就是靈丹妙藥,有心理問題,只要進行咨詢,就能得到解決。
其實不然,心理咨詢只是協助咨詢對象獨立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問題能否解決主要是取決于當事人自己。心理咨詢員幫助咨詢對象更合理、更有效、更積極地面對和處理各種問題,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者、協助者、支持者的角色。例如,對于那些煩擾困惑的失戀者,咨詢員是無法幫助讓他們的戀人回心轉意的。
誤解三:心理咨詢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事實上,心理咨詢只提供咨詢幫助,不干預當事人的事務,也不幫助當事人解決實際事務。但是,心理咨詢是幫助當事人消除心理困擾,是幫助當事人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咨詢員幫忙解決實際問題。
誤解四:心理咨詢人員應該是百分之百的心理健康。
心理咨詢人員也只是普通的人,他們同樣可能存在某些問題。這正像醫生一樣,醫生能給人看病治病,但是醫生也有可能生病。
誤解五:把心里的秘密告訴了咨詢員,萬一他們泄露出去怎么辦。
其實每個行業都有其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心理咨詢的首要原則就是保密原則,即在未征得當事人同意時,不得將當事人的咨詢情況向外公開。
路的盡頭,仍然有路,只要你愿意走;有時,看似沒路,其實是該拐彎了。不要顧慮太多,從而為難自己。
誤解六:心理咨詢就是思想教育工作。
有些人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咨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些道理、做做思想工作,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
心理咨詢作為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序,它與單純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是有很大區別的。單純的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范、道德標準及集體意志,而心理咨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癥結,予以診斷治療,咨詢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求詢者進行批評教育。
誤解七:咨客與心理咨詢師的關系就是被動的醫患關系。
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患者常常習慣被置于被動的醫患關系中。因此求詢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舊的醫學模式帶進心理咨詢,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咨詢者,期待咨詢者解決一切。然而,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物,心理咨詢者只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求詢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求詢者本人主觀能動意志和改變成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