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校官方微信

      部門概況
      機構設置
      新聞動態
      師資隊伍
      教學名師
      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文件
      思政工作
      心理咨詢
      就業指導
      當前位置: 首頁 > 基礎教學部 > 思政工作

      發揮好高??萍紕撔虏咴吹刈饔?/h1>

      發布日期:2024-11-20 16:56 瀏覽量:

      來源:《紅旗文稿》2024/19  作者:張 凌 2024-10-14 14:09:3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講話時指出,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強化校企科研合作,讓更多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高校、給高校師生回信,明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強調“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A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高校作為“高精尖缺”人才的供給高地,在解決重大關鍵問題、推動基礎研究成果落地轉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應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高質量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部署,“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高校應通過深入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體現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并將其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

        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在三者融合匯聚、協同發展中發揮樞紐作用。必須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度融入科技發展前沿,主動布局與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加快推動傳統學科轉型升級,凝煉更多符合新質生產力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學科發展方向。大力推動學科交叉和交叉學科建設,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學科間的強強聯合、深度交叉,積極發展交叉學科專業,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大力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優勢是我國發展的重大優勢,其中蘊含著無限的創新創業創造潛能。高水平科技創新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不斷完善科研引領式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學生深入科研一線,引導學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和基礎學科前沿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批判性思維和前沿探索能力,提升創新實踐素養。著眼于培育“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成果,培養能夠掌握和推動關鍵技術發展的高質量人才。持續探索“學科—大平臺—大任務—拔尖人才培養”行列式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不斷優化創新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體系,打造具有學校特色的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培育博專統一、知行合一的未來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創新企業家。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評價是導向,更是牽引。高等教育評價現存的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原始創新與顛覆式創新所需的主動反思力與自主判斷力。必須在評價改革中突出“創新”的引領地位,進一步推進多面性、系統性、長期性和發展性的教育評價改革,形成基于充分數據資料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科技人才評價體系,促進新的評價理念與模式更加有效地識別和激勵人才。面向國家戰略目標高效率配置資源,營造開放創新的科研生態,推動教學科研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更好地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推進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動教育對外開放,統籌“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有力抓手。服務國家、放眼全球,搭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國際化體系,培育國際化辦學生態。構建多元立體的全球學術網絡,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積極發展與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跨國企業的合作關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利用全球選才育才的優勢,引進國際頂尖科研人才,組建國際化的研究團隊,開展國際合作科研項目,不斷拓展國際合作新區域新領域。構建一流的境外創新中心,打造“環球學習場所”,形成支撐國家發展的人才、前沿科技、先進產業等全球反哺系統。研究制定跨境科教協同發展戰略,加速推進建設重要科學平臺,促進優勢資源深度融合和重大科技協同攻關,加快培養國際化高層次人才。

        二、推進基礎研究,發揮好科技創新戰略性支撐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勇攀世界科技高峰”。高校應深刻認識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著力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更好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智慧和力量。

        深化高水平自由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弊杂商剿魇窖芯渴亲罹哂袆撛煨缘娜祟愔橇顒?,也是不確定性最強的研究路徑。允許自由探索、寬容失敗,讓科學家敢于開展周期長、風險高的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才有希望。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給予科研工作者充分的自主權和試錯空間,鼓勵自由探索,挑戰科學“無人區”,營造寬松、開放、包容性強的學術氛圍和創新文化。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煉“科學第一性”問題,加強基礎研究科學前瞻性布局與超前謀劃,催生新思想新發現,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

        強化有組織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等問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碑斍?,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日益提高,科技成果全鏈條轉化的系統性特征愈發顯著。必須加強科學研究系統布局與超前謀劃,以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導向推動科研創新引領,注重與國家重大專項銜接,不斷提高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大平臺大科學裝置建設,努力產出更多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積極搶占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積極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國家實驗室協同發展新模式。

        加快推進科研范式組織模式變革。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學研究的范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創新科研組織方式,加強文理交叉、內外協同,形成跨院系、跨學科聯合攻關機制。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優化科研成果及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構建以人為本的良好科研生態。以“破四唯”和“立新標”為突破口,持續推進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

        打造基礎研究“人才蓄水池”。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須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堅持高水平人才引進工作“一把手工程”,有重點、有針對性引進和培育戰略科學家、學術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師,為人才提供有國際競爭力和吸引力的環境條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形成一流人才方陣,支持人才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進一步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茁壯成長。

        三、推進產學研轉化,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部署,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高校作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中堅力量,應不斷提升高質量科技供給能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

        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高質量的科技供給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礎。近年來,我國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取得顯著成就,但一些學科之間缺乏融合和協調,部分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發展之間的結合、合作尚不夠緊密。必須充分發揮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高水平研發平臺的作用,在匯聚科技創新資源、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成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載體。積極參與創新聯合體建設,發揮學校專業優勢和特長,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增強學術影響力、學科發展帶動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力,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創新鏈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闭饕鹇?、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起篩選和導向作用。企業是市場活動最直接的參與者,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加強與區域龍頭企業、高科技企業的全方位合作,分級分類高效推進產業對接,建立活躍的“科研—產業”對話模式,拓展校企協同的廣度和深度,建立“產學研資”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應用轉化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存量知識產權優質資產功能,賦予科研工作人員在知識產權等資產處置上更大自主權,打通高校高價值專利培育到高價值技術孵化全鏈條,打造優質創業生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科技成果向產業界的轉移轉化,通過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入股等方式設立科技企業。

        充分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用。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必須將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重要載體,聚焦先導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布局和重點方向,不斷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的功能。通過共建基礎設施,在研發早期進行概念驗證,在中期篩選高質量項目進行培育,在后期幫助企業孵化。設立專項資金,設置專門場地,支持師生的科研項目研發和實施,創造條件支持初創型企業,推動學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發展。

        持續推進高校產學研體制改革。產學研結合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必須聚焦“四個面向”,圍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產業,不斷創新科研組織方式,完善產學研聯合協同攻關體制機制。暢通學界—產業界—創投界資源流動,鼓勵科技工作者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利用好科技金融在高校技術轉移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與創投基金的優勢互補,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新動能。重視科技成果轉化部門及人才團隊建設,對成果轉化工作提供穩定性經費支持。做好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的有效貫通,聚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卡點、斷點,構建一流的科研成果轉化體系,創新成果轉化和收益處置機制。

       ?。ㄗ髡撸耗戏娇萍即髮W黨委副書記)


      AV天堂手机在线观看_国产aa免费视频观看网站_国产免费久久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成人AV
        1. 午夜乱理日本乱理片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第一品 | 亚洲一级淫片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和欧美四区 | 中文无遮挡好黄H肉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