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之約—— 人際交往篇(一)
發布日期:2020-12-24 16:58 瀏覽量:
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氣氛中,如何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狀態,這是每個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也表明,那些對大學生活感到成就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際關系不適。對在校大學生,就從品性格、能力、學識、體態、交際手段與社會經驗等方面鍛煉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顆寬容的心,需要真誠,需要積極交往的主動性,塑造很好的個人形象,善用各種交際手段,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見。那么我們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 關系的途徑有哪些呢?
(一)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1.首應效應與近因效應
我們通常所說的印象實際上指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或最初印(primary effect),社會心理學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后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應效應(primary effect),也稱為最初印象,與首應效應相比,在總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獲得的住處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稱為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或稱為最近效應。
如何建立良好第一印象呢?社會心理學家艾根(1977年)根據研究得出同陌生人相遇時,按照S O L E R模式表現自己,可以明顯地增加別人對我們的接納性。
S表示坐或站要面對別人;
0表示姿勢要自然放開
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
E表示目光接觸
R表示放松
2.暈輪效應
人們從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傾向概化為暈輪效應。其正面效應是通過某一方面建立有關別人的印象,最迅速、最經濟,幫助人們盡快適應多變的外部世界;其消極的一面在于以偏概全,使人們對別人的印象與本來面目相去甚遠。
3.刻板效應
有些人習慣于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于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表現出該類人的特征,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而總是將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于他,從而影響正確認知,特別是當這類評價帶有偏見時,會損害人際關系。如有的大學生認為南方人小氣、自私,家庭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傲氣、不好相處等,這種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定勢效應,妨礙大學生正常人際關系的形成。
沒有人能一路單純到底,但要記住,別忘了最初的自己。
4.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某種固定化的意識,影響著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作一種固定了的觀念或傾向進行評判。如我國成語的“鄰人偷斧”是定勢效應的例子。
5.投射效應
人際關系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征,由于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