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目標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重點是重建學習載體,包括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重組和課堂形式的改變。而最終的落腳點是課堂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課堂教學模式亟待改革。
課堂是教師培養合格職業人的主陣地,是學生獲得綜合職業能力的主戰場。是高職教育的生命線,沒有鮮活的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會大打折扣。高等職業教育追求的課堂是充滿磁力、張力、 活力的和諧的場所;課堂是青春的生命律動、交融、成長的展臺。
突破教與學的“圍墻”,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改變過去從教材到課堂這種封閉、單一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嶄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笑”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完全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才能充滿靈動”。
二、教師角色的定位
1.教師是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者、開拓者和創造者
課堂教學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感悟和累積的過程;是一個懷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過程;是一個借鑒和親身實踐、并體驗成功的過程。
2.由原先高高在上的、課堂的主宰者向每節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導演者”和“教練”轉變;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和促進者。
三、課堂形式
理論課堂 + 實訓課堂 + 雙創課堂 + 社會課堂 + 企業課堂
為基礎 為條件 為依托 為提升 為關鍵
學習基礎理論 校內外實訓 創新創業空間 市調、實踐 見習、頂崗、就業
四、學生學習角色定位
學習者:學習專業理論、方法、技能,學習職業素養、禮儀等。
思考者:消化、理解、掌握專業理論與技能。
修煉者:用職業禮儀修身,用職業素養修心, 錘煉職業技能。
分析者:運用專業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發現問題,撰寫分析報告。具備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解決者:運用專業理論和方法創造性解決問題,撰寫方案。具備創造性解決問題和寫作能力。
提高者:經過系統的專業學習、訓練,具備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成為一個具有創新型的合格的(優秀的)職業人。
五、“二線三環節”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內容
以學習(講授)為基礎,以訓練(指導)為關鍵,以講解(評價)為根本。
(一)學生主體線:
三環節:學、練、講

學習 訓練講解
1.學習(認知理論、體驗理論)
學習職業素養,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和方法,學習社會知識,學習創新性思維方法,學習藝術修養,拓寬知識面和視野。
2.訓練(再認知理論、再體驗理論、實踐理論)
運用多樣化的課堂形式,采用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和方法,例如:作業、案例分析、項目設計、方案策劃、競賽、調查、項目分析、小組討論、情景法等等,進行技能訓練。
3.講解(第三次認知理論、體驗理論,再實踐理論)
把訓練成果、方法和收獲講出來,進行交流、討論,帶動全員學習的積極性,相互引導、學習、借鑒、提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信心。
(二)教師主導線
三環節:講、指、評

講授 指導 評價
1.講授(認知理論、體驗理論)
進行立德樹人和職業素養教育,講授基礎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方法,講授創新性思維方法,進行藝術修養教育。
2.指導(再認知理論、再體驗理論、實踐理論)
從專業和組織教學二個方面,采用多樣化的課堂形式,運用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方法進行針對性引導、 指導和輔導學生完成訓練任務。
3.評價(第三次認知理論、體驗理論,再實踐理論)
評價學生講解的訓練作業、方案、分析報告的內容和方法,并提出改進性意見,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的能力、應用寫作的能力、語言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三)“二線三環節”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流程







(四)課后小結(評價)
依據“二線三環節”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從兩方面進行課后小結。首先,從本節課學習與培養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師進行自我評價。其次,從本節課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進行分析評價,提出改進意見。
六、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課程理論備課的思路
復雜的理論——簡單化;
難懂的理論——通俗化;
靜態的理論——生動化;
書面的語言——口語化。
(2)課程講授的方式、方法
①采用講座型、培訓型課程講授的方式,解決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問題。改變傳統的講授方式,采用講座型、培訓型。這樣使講授的內容更接近實際、教學語言更靈活,課堂氣氛更活躍,全力推進教師采用新的方式授課。適合采用講座型方式的課程有:經濟學、企業管理、公關等。適合采用培訓型方式的課程有:推銷、禮儀、營銷策劃、市場營銷、會計技能、市場調查等。
②采用正講、妙講、趣講的課程講授方法
以正講為基礎,以妙講、趣講為技巧,調動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講授中融入育人、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