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
吳學敏(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
2019年,中國的本科職業教育正式起步,并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尤其是職業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作為全國第一家公辦本科職業教育學校率先開展試點,為了將試點探索、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成果讓更多關注者知曉,2020年我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社之約,撰寫了《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一文,從一名本科職業教育實踐者的角度,闡釋了對本科職業教育的基本認識,并基于教育屬性、職業屬性、本科屬性三個維度提出了本科職業教育應該繼續堅守什么(不變)、應該創新發展什么(變)的辯證思考。當時,我所在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正值首批本科學生入學,而今第一屆兩年制“專轉本”本科生已于2022年畢業、第二屆本科生即將畢業,重讀這篇文章,既有對過去認識的更深感悟,也有基于實踐的新的思考。
一、背景與初衷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教育部批準了22所高職院校升格為職業(技術)大學,開展本科職業教育試點。我所在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是其中唯一一所公辦學校。當時,本科職業教育作為新生事物,在政策方面,國家尚未出臺本科職業教育辦學及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標準和指導意見,對于試點開展本科職業教育更多的是原則指導,并無具體實施方案;在理論研究方面,對于本科職業教育是什么、怎么辦,應培養什么類型人才、怎么培養這類人才等尚未有系統研究,并且在這些問題上還存在諸多論爭,尤其是如何界定本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與應用型本科教育、專科高職教育之間的區別與聯系等,更是眾說紛紜;在實踐層面,各學校剛剛開始招生,雖已形成人才培養方案,但實施效果如何、培養過程存在什么問題、如何彰顯本科職業教育特色等尚未有統一認識。
作為一線實踐者,在這樣缺乏政策指引、理論指導和實踐參照的背景下,我們自2019年即啟動了校內思想大討論,所有教學單位和相關職能部門全程參與,以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為核心,重點圍繞本科職業學校要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怎么培養這些人才、怎么評價培養效果、怎么優化治理體系、怎么落實保障條件等問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雙向結合”,展開了專業、學院、學校等不同層面的深入研討。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基于學校是由一所專科高職學校升格而來的現實基礎,提出升格本科后,要堅持“成本不忘本、升格不變質”,要明確學校基于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應該在哪些方面固根基、揚優勢,作為更高層次的本科教育應該在哪些方面補短板、強弱項。也正是思想大討論達成的基本共識,構成了《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變”與“不變”的辯證思考》一文的主要思想和基本觀點。
二、內容與觀點
“中國知網”的檢索數據顯示,文章自2020年8月發表以來已被下載了2097次、被引72次,在近年來研究本科職業教育的相關論文中排名前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篇文章在職業教育戰線引發了較為廣泛的關注。這篇文章與其他被引頻次較高的本科職業教育文章不同,其他文章更多是研究者的視角,從第三方維度進行本科職業教育的論證和思辨,而該文章主要是從實踐者的視角,更多融入了基于學校辦學實際、面臨現實問題的有關思考。結合當前本科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現狀,重讀文章,可能有如下理論貢獻。
(一)初步闡釋了本科職業教育是什么的問題。在系統梳理當時理論界對本科職業教育內涵闡述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與有關專家研討和學校內部討論中的觀點碰撞和基本共識,文章首先從“一個統一”角度闡釋了本科職業教育的內涵,然后從“兩個不是”和“三個屬性”維度上深化了對其內涵的認識與理解。
一是鮮明提出了本科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本科層次”和“本科教育的職業類型”的辯證統一。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本科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本科層次”和“本科教育的職業類型”的辯證統一的觀點,并且認為兩者有先后、主次之分。前者是首要方面,表明職業類型是根本屬性;后者是次要方面,表明本科層次是職業教育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自身層次高移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而闡釋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認為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任應定位于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能夠運用創新方法解決現成復雜問題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是明確界定了本科職業教育的“兩個不是”。當時對于職業本科辦學存在兩種思想傾向:一種認為,職業本科就是在原來三年制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課程或在現有課程基礎上增加學習時長,并按照專科高職培養規律培養即可;另一種認為,本科職業教育就是應用型本科,只要將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照搬過來即可。在本科職業教育起步伊始階段,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市場”,并對本科職業學校辦學方向選擇和專業培養實踐產生了影響。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和校內深入研討,針對以上兩種思想傾向,明確提出了“兩個不是”,即本科職業教育不是專科高職教育的“加長版”、也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復制版”,及時糾正了有可能發生的辦學方向偏差。從目前來看,這一理念已經得到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職業教育戰線的廣泛認可。
三是率先提出了本科職業教育的“三個屬性”。文章認為,要加深對本科職業教育內涵的理解,還需要把握其基本屬性,即教育屬性、職業屬性、本科屬性。教育屬性是其他兩個屬性的前提,為其他兩個屬性發揮作用提供基本條件,堅持教育屬性,要求本科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基本規律;職業屬性是教育屬性在類型上的延伸,是本科職業教育培養特色的本質體現,堅持職業屬性,要求本科職業教育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源源不斷地為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本科屬性是教育屬性在層次上的界定,是本科職業教育培養層次和水平的直接反映,堅持本科屬性要筑牢高等教育基礎性地位,堅持應用導向,持續提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學術性,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素養的培育,提高學生解決實踐中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職院校升格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應該堅守什么的問題。文章認為本科職業學校要在堅守與傳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特征中,堅定職業教育類型辦學不動搖,著重強調了“四個不變”。一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變。強調無論教育類型、教育層次和教育水平,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立場必須始終不變。二是堅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向不變。強調要始終面向實踐需要,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培養技術技能類型的人才。三是堅持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不變。強調堅持產教融合教育模式、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將校企合作融入學校治理、院系辦學、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全過程。四是堅持產業一線服務面向不變。強調堅持職業能力的邏輯起點、人才培養的實踐導向和產業一線的服務面向。堅守“四個不變”,是本科職業教育“固根基”的切實舉措。
(三)高職院校升格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應該創新發展什么的問題。文章強調,在專科職教基礎上開展本科職業教育,不是層次上的簡單提升,也不是推倒一切重來,而是繼承職業屬性不變和對標本科屬性發展轉變的辯證統一。為此,文章強調要在堅守與傳承基礎上實現自身的守正創新、提質升級。
一是清晰指出本科職業教育的“四個轉變提升”。第一,培養定位要向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轉變提升。人才培養要能夠滿足傳統產業升級和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新的復合型崗位需求,體現為融合多個專業技術領域的交叉復合或技術技能復合,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技能,具備面向應用的創新思維、創造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第二,培養模式要向校企融合型轉變提升。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確保校企合作能夠融入學校治理、院系辦學、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全過程,構建校企融合育人的生態體系。第三,師資隊伍要向專家型雙師轉變提升。要打造一批具備大國工匠的精神和素養,具有深厚的理論底蘊和創新思維,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創新運用工程方法解決一線復雜問題的能力的專家型雙師。第四,服務能力要向引領型轉變提升。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設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實解決產業一線、企業生產服務中的技術難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推動企業技術升級,推進技術技能實踐領域的應用知識再生產。這“四個轉變提升”是本科職業教育“揚優勢”的實踐路徑,通過發展內涵深化、發展理念提升、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的提檔升級和社會服務的提質增效。
二是準確點出本科職業教育的“三個質化升級”。在當時,率先升格的本科職業學校辦學起點均為專科高職學校,積累了一定的職業教育辦學經驗,但本科人才培養經驗嚴重匱乏。針對這一現實,文章提出,辦好本科職業教育,要把補齊本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短板作為關鍵環節,在堅持教育屬性和職業屬性的基礎上,按照本科屬性要求,把學術性、基礎性、創新性作為把握本科教育基本規律的主攻方向,推進服務貢獻能力的脫胎換骨、質化升級。第一,圍繞應用研究,推進學術性升級。注重將科學知識、理論原理轉化為應用技術、實踐技術問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增強教學內容的學術素養含量,提升應用科研的學術水平,推進科研與教學的有益互動。第二,著眼發展潛力,推進基礎性升級。本科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基礎性教育,要夯實專業技能基礎,拓展技術知識寬度,挖掘實踐深度,強化對上銜接,為學生的學歷層次提升和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三,優化動力機制,推進創新性升級。創新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持續創新作為人才培養提質增效的動力源,全面推進教育理念、培養模式的持續改進、層次升級。這“三個質化升級”是本科職業教育“補短板”“強弱項”的必然要求,也是彰顯能否達到本科要求的“試金石”,需要引起本科職業學校的高度重視。
三、局限與探索
時至今日,距離文章發表已近三年。這三年正處于本科職業教育起步爬坡的階段,本科職業學校數量從22所增加到32所,并呈現出持續擴大規模的有利態勢。2022年本科職業教育首屆畢業生受到行業企業廣泛歡迎,并被中央媒體集中報道,營造了本科職業教育良性發展的環境氛圍。經過三年的辦學實踐,可以初步證明文章基本觀點的正確性,對本科職業學校辦學和人才培養實踐發揮了一定指導作用。尤其是我所在的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相關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具化到了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標準修訂、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方式優化等過程中,為持續提升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的逐漸深入,隨著我們對其背后學理邏輯的研究漸趨清晰,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次審視該篇文章,發現囿于當時的認識與實踐,文章還存有一些局限性。
一是對本科職業教育內涵闡釋還不夠清晰。雖然文章從“正”“反”“合”三個角度對其內涵進行了較為完整的闡述,但相對于“兩個不是”的“我是誰”,在“正”角度上的闡釋相對單薄。2021年12月,我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發文《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研究——基于技術本質視角的分析》,提出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是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并用技術復合性、技術精深性、技術創新性等三個方面特性的不同組合,來清晰和深化不同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高層次”定位。2022年12月,我又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雜志撰文《從“兩個不是”到“兩個高于”: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研究、設計與實踐》,基于學校首屆職教本科畢業生的突出特點,提出了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現出“兩個高于”的基本特征,即基礎理論高于職教專科、技術技能高于普通本科。同時在培養過程中既不能過于重理論,也不能過于重技能,避免或向學術教育或向技能教育的“兩個漂移”,要在做與學、知與行的合一中實現兩者的平衡。這些后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本科職業教育內涵界定的缺憾,給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者以更多啟發。
二是未有給出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文章提出了本科職業教育應具有“三個屬性”,并要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更多的是從原則和方向上給出的相關意見建議,但并未清晰給出人才培養的邏輯理路和實踐路向。這與當時我所在學校尚未開展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直接關系。基于近三年來辦學實踐,我們在專業設置上提出錨定“兩個高端”,持續優化專業結構,在人才培養上構建了分析框架和設計架構,在課程體系上注重模塊化、結構化、綜合化相結合,在師資隊伍上構建“三師三化”專家型雙師團隊,在實踐教學上突出項目化、綜合化、系統化,在質量評價上更加強調人本理念、多元評價以及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形成了系統化的人才培養設計,深化了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在辦學實踐檢驗中持續優化和迭代。
三是對于本科職業教育“本科屬性”的理解不夠精準。“本科屬性”是本科職業教育的短板和弱項,文章提出了要提升學術性、基礎性、創新性,從而夯實“本科屬性”。從目前的辦學實踐來看,以上對本科屬性的概況可能并不全面和精準。比如,就學術性而言,如何處理好學科與專業之間的關系,如何發展具有職教特色的學科,可能是重中之重;就基礎性而言,如何平衡好學生考研升學與直接就業之間的矛盾,是需要系統研究和妥善處理的重要問題;就創新性而言,本科職業教育如何深度踐行“專創融合”是能否彰顯創新性的關鍵所在,這些需要在今后結合辦學實踐持續加以研究。
一篇文章所承載的內容畢竟有限,往往受限于時代背景、政策要求,以及作者的理論厚度、實踐深度、涉獵廣度。文章所呈現的各種觀點還要持續接受理論研究者和辦學者的審視甚至批判。作為本科職業學校的實踐者,我對此持開放態度,希望持續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當前,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為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去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了本科職業教育的“牽引”地位,為“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提供了新機遇。職業本科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也是職業教育發展風向標,在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展望未來,本科職業教育要加強與普通高等教育的融通,在課程開發、學分互認、學生交流等方面推進深度合作,成為“職普融通”新亮點;要為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打開視野、拓寬思路,主動與不同教育要素開放重組、與各類產業要素和創新要素互動融合,成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重要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