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教學成果總結報告
一、成果背景及意義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報國之志、既能使自己人生出彩又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的時代新人,是新時代賦予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
2019 年 3 月 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021 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的論斷,為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明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然而,現階段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思政課思想性不高、理論性不夠、親和力不足、針對性不強,實效性差;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脫節且缺少行之有效的模式;體制機制陳舊,合力育人不到位等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漯河食品職業學院以黨和國家的政策為指導,結合職業院校的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發展規律開展研究和實踐探索, 2017 年形成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2018 年《高職院校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被立為校級教育教學研究改革重點項目,2019 年 4 月,該課題被立項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經過近三年的研究與實踐,先后獲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重大項目、河南省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等省廳級課題14 項,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 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教學成果。
近三年來,我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始終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和“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要求,充分體現了新時代賦予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使命,落實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成果在河南省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首次使用“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并首次提出了“思醒踐心”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拓寬了思政育人的路徑,提高了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對職業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起到了重大示范作用,在全省產生重大影響。
二、成果內容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以“思醒踐心”理念為指導,以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報國之志、既能使自己人生出彩又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價值的時代新人為目標,以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為核心,以“一體兩翼三基地”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助力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以“思醒踐心”教育理念為指導,奠定“大班授課小班研 討”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思醒踐心”理念既遵循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理論,也遵循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中“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的理論,還滲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篤行致遠”思想,把認識與實踐關系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提出“踐心”的目標。“心”是人的知與行融合的至高境界; “踐”是通往“心”的重要途徑,既意味著思政課教師要積極創造主客觀條件,更強調學生要努力自為,最終才能到達外化于行,內化于心的培養目標。
“思醒踐心”要求思政課教師引領學生要達到理論認同、實踐認
同、價值認同三方面統一,在知行并進中有所思、有所醒以至入心, 不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夯實學生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
(二)以“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教學模式為核心,強化高
職院校思政課主渠道作用。
1.拓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新思路,提出“思醒踐心”教育理念。
本成果團隊貫徹“行有所思、思有所感、感有所行”的教學思路, 從行→思→感→行→……,注重學生理論認知和實踐探究相結合,成為“思醒踐心”教育理念的雛形,構建“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模式的起點。
2.“大班授課”+“小班研討”,革新高職學院思政課教學模式。在“思醒踐心”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依托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基
地和“云”基地,實施大班專題授課和小班現場研討。第一階段通過線上平臺收集學生困惑的問題、無解的問題、質疑的問題;第二階段進行大班授課,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扣學生的困惑點,將教材上直接敘事轉化為問題敘事,重組教學內容,凝練成專題。重在“集中灌輸”,強調理論性、統一性和主導性,用理論剖析逐個擊破問題,通過層層剝筍的講解回應學生的困惑;第三階段開展小班現場研討,主要是針對大班授課中遇到的難點、困惑點進行,重在“具體啟發”,強調實踐性、多樣性和主體性,由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心理健康教師擔任現場指導教師,深化課堂內容;第四階段布置課后任務,鞏固本節課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了教學模式。
3.解疑不論時間,釋惑不論空間
“只要贏得互聯網,才能贏得青年”,我校搭建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心遇·心語”網絡平臺,運用微信、QQ、微博等媒介為學生答疑解惑,開展“思政之鹽面對面”專項活動,極大提高了思政課的親和力。
(三)整合資源,形成符合職業院校特性的“一體兩翼三基地” 教育合力,為“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提供支撐。
1.“大思政課”引領
“一體”即以“大思政課”為主體。思政課是國家課程,承載著國家使命。思政課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把握“大使命”“大格局”“大目標”,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思政育人。
2.“兩翼”齊飛助力
“左翼”即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345”教育模式,形成學工部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級三級管理體制,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級、寢室四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心理健康中心、系部、班級、宿舍、學生五級預警機制,實現心理教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
“右翼”即課程思政,思政課教師與各系部專業課教師對接,共
同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史的內容,通過專業技能提升和思想價值引領相結合的
方式,發揮專業課的思政教育作用,使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統一, 形成協同效應,實現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
3.“三基地”資源互補
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是“小班研討”的重要依托,是“行走的”思政課堂,思政部和相關職能處室、各系部深度融合,共建共用。“云”基地充分利用“互聯網+”和虛擬仿真技術,實現基地教學資源的空間轉換,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實現實踐課與理論課協同育人。
(四)創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做導”體制機制,為“大班授
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提供保障
打破學校各部門各自為政的困境,建立“教學做導”“四位一體”的新體制。學校成立“一站化服務大廳”,融合教務、學工、財務、團委、招生等多個職能部門協助思政課教學,形成多元主體參與機制; 專業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和思政課教師擔任輔導員和班主任,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共同挖掘思政元素,構建思政教育、心靈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育人機制;將學生大班的表現、小班的表現、日常生活的表現、社會服務的表現等納入期末考核,實現大班和小班相結合的全程閉環考核機制;規范考核評比制度,強化監督,表彰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確立激勵約束機制,保障“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落到實處。
三、成果實施過程
自 2018 年校級立項后,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在我校各系部正式實施,該模式由四個階段組成。
(一)總體思路
一般來說,大班授課由兩個行政班組成,人數不超過 120 人;小
班研討人數為 15-20 人。從充分發掘“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兩個教學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角度出發,把線上教學平臺、教材、“三基地”、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等進行梳理,將大班授課的內容設置成專題。結合專題,設置小班研討。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大班專題授課、小班現場研討、課后鞏固等環節,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實現理論武裝的教育目標。
(二)循序推進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精心安排,課前布置線上學習任務。提前一周請學生利用愛課程、優學院、超星爾雅等學習平臺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教師通過線上平臺收集學生困惑的問題、誤解的問題、質疑的問題,圍繞學生的問題,教研室和專業課教師集體備課,共同探討設置專題教學。根據大班授課時學生的專業和人數劃分成 15-20 人的若干小班,配置小班研討的教師,制定小班研討的活動方案,如時間、地點、交通工具、聯絡人等。
第二階段:大班專題授課,落實本節課重難點,實現教材體系向
知識體系的轉化。教師應注意要堅持問題導向,切忌完全從教材出發,
緊扣在第一階段收集到的學生的問題,以專題教學形式為主,用理論剖析逐個擊破,通過層層剝筍的講解回應學生的困惑。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地位,厘清常見誤解,實現大班授課的價值輸出功能。
第三階段:小班現場研討,深化本章節重難點,實現知識體系向
信仰體系的轉化。大班結束后,學生根據活動方案提前查閱相關資料,
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的間隔時間不超過一周,小班研討地點依托“三基地”開展,由基地教師講解活動內容,負責小班研討的教師組織學生就地開展主題討論,當時當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對不正確的觀點進行糾正,對偏激的觀點進行全面分析和引導。
第四階段:布置課后作業,鞏固本課內容,做好教學反思。作業
形式多樣化,線上+線下作業、書面+視頻作業結合。課題組作業以小班研討為單位,制作微視頻。最后,教師針對本次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做好教學反思,分析學生的表現,評估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在今后還應做何調整和改進。
本模式以 2018 級為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彌補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提升了我校的思政課的教學質量,2019 級、2020 級、2021 級正在實施過程中。
四、成果創新
(一)提出了“思醒踐心”新理念,創新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
“思醒踐心”理念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以“踐心”為中心樞紐和強大動能,最終達到理論認同、實踐認同、價值認同三方面統一。它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通過課前思考→大班醒悟→小班踐行→課后深化達到入“初心”的目標(即萌芽階段)。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理解,把沒能解決的的疑問留在第二階段(即成長階段)的“思醒踐心”中,依次循環、不斷提高理論認知,直至真正達到最后階段(即入心階段),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
(二)結合職業院校特性,構建了“一體兩翼三基地”三大模塊,
重構了針對高職院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體系。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并非單純的完成教材的講授,而是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對教材的內容體系進行了重構,構建了“大思政課”引領,課程思政與心理健康教育兩翼齊飛,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基地、‘云’基地有效補給三大模塊。堅持“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充分發揮“大思政課”引領作用。挖掘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全課程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多維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心靈種子健康的土壤,加強心理教育的幫扶作用。以“三基地”為支撐,突出踐行的關鍵作用,引導學生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三)打破了高職院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
“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模式彰顯職業教育特性,創新思政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協同進行的教學方式。通過“大班授課”和“小班研討”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時空進行, 通過內化理論和外化實踐的結合打通“最后一公里”,打破了高職院校思政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是職業院校思政課的創新應用。
五、推廣與應用
(一)應用效果
1.思政課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升。成果實施以來,我校共有 5 名學生最喜愛的教師,2 名為思政課教師;
九萬余人次參加了各種形式的服務學習活動;八千余名師生參加了“三下鄉”“鄉村振興”等社會實踐活動;疫情防控期間,四百余名學生奔赴抗疫一線,陳浩同學榮獲“抗疫英雄”和“新時代河南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王林威同學榮獲“河南省優秀共青團員”;我院榮獲河南省大中專院校“無償獻血工作先進集體”和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志愿服務意識、團隊精神明顯提升, 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敬業奉獻意識得到用人單位高度認可,甄孝通被授予“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先進生產(工作)者”,孔敬敬被評為“雙匯集團優秀員工”。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的滿意度保持在91.23 以上。
2.我校獲評“河南省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優秀組織獎”,
為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水平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我校在河南省民辦職業院校唯一獲此殊榮,同時獲得河南省職業院校師德師風演講競賽優秀組織獎和河南省第九屆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宗教 理論知識競賽優秀組織獎,均系河南省民辦高職院校唯一獲得者。團隊成員分別獲得首屆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一等獎和二等獎, “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文明教師”“河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品牌”“等省級以上榮譽 29 項,獲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獲得省級教學項目 7 項,省級科研項目 6 項,發表論文 16 篇,其中北大核心 5 篇,中國教育報 1 篇。
(二)成果推廣
1.省內發揮引領作用
本成果多次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會議上作為典型成果交流,得到廣泛推廣,團隊的科研成果在省內高職院校領先,16 所省內外院校來我校學習成果建設經驗,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南陽農業職業學院等 9 所院校采用本成果模式,成效顯著,發揮了引領作用。
2.國家主流媒體推廣
本成果媒體高度關注,《中國教育報》《中國食品報》《漯河日報》光明網、人民論壇網、中國食品報網、食安發布等媒體先后對本成果宣傳推廣,輻射作用明顯,在全省產生重大影響,具有示范作用和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