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21日05版
齊國官書《考工記》是最早明確提出“工匠”這一概念的,其對齊國工匠豐富內涵的詮釋、對齊國工匠社會功能的分析介紹,為我們充分理解工匠內涵、建設工匠文化、培育傳承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古代工匠的社會功能和精神品質
《考工記》中的“工匠”即百工、工、匠、匠人、國工等的統稱,其中“百工”“國工”最具代表性,又有弓人、輪人、玉人、陶人這類以造物名稱、造物材質、造物手段命名的許多專稱。《考工記》開篇即稱“國有六職”,分別是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與婦功,“百工”是當時的六種職業之一。“國工”是指國家一流的工匠,即國家水準的技藝工匠。工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通過技術手段創造各類生活器具和用品,推動文明進步,體現了其重要而獨特的社會價值。
在當時的齊國,工匠是指從事器物的發明、設計、制造及檢驗與管理、傳授與傳播等領域的行業共同體。“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作為“四民”之一的工匠同士人、農民、商人一樣是國家的柱石,受到國人的充分認可和尊重。齊國工匠數量眾多,《考工記》將工匠分為六大類、30個工種。有學者將古代工匠劃分為智慧型工匠、管理型工匠、精巧型工匠、一般型工匠,齊國工匠就包括了以上這四種類型。
智慧型工匠,承擔著對器物進行發明創造的社會功能。《考工記》記載,“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聰明、有創造才能的人創制器物,工巧的人通過多種方式對技藝加以傳承使之世代遵循,這就是工匠。智慧型工匠也可稱之為創新型工匠,屬于知識積累豐富、諳熟事物原理、能夠觸類旁通、精于綜合分析、善于思考謀劃,將知識融會貫通,并在實踐中進行創造性應用的工匠。
管理型工匠,承擔著按標準對器物制作者進行管理考核的職責。管理人員通過檢驗考查,產品符合嚴格質量標準的工匠便給以“國工”稱號,給予相應的獎勵。無論制作哪一件器物,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管理人員。可以想象,齊國工匠中管理人員的數量相當可觀,而且業務水平相當高超,是兼具業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雙重素質的人才。
精巧型工匠,憑借高超的業務能力完成對器物的精細制作并將其技藝傳授給下一代。真正技術高超的工匠,除了對器物本身質量要求嚴格外,還充分考慮使用者的特性進行精工細作,正是這些細節體現出貼近個體使用的人性關懷與溫暖設計。
一般型工匠,只是滿足于產品的制成,產品是否持久耐用、是否美觀協調、是否人性化等,不在其考慮之列。
古代工匠精神文化的現代性轉化
當下,社會上“重道輕器”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體力勞動依然被貶抑,勞動者缺乏發言權、缺乏工作尊嚴的現象依然存在,導致某些高端制造技術工藝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而難以充分實現,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和桎梏。面對這一現狀,必須以“職業無貴賤”的觀念,普及工匠知識,營造崇尚勞動和技能、尊重工匠、認可工匠的良好社會氛圍,弘揚勞動奉獻精神,培養大國工匠。
一要凝聚社會共識,給予工匠崇高的社會地位。
弘揚《考工記》所體現的工匠文化特質,進一步強化“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熱愛勞動、專注勞動,以勞動為榮的精神”意識,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重視勞動、關注工匠、崇尚一線手工勞動者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此,要大力倡導和實施勞動教育,尤其要鼓勵并積極組織年輕一代腳踏實地從事社會實踐、深入建設一線,體驗勞動艱辛,鍛煉勞動技能,轉變學習觀念,練就一技之長。
二要完善職業技能人才的組織管理體制與機制,催生卓越人才脫穎而出。
首先要建立完備的行業標準化組織。作為產品的認證機構,將國家頒布的行業法規轉化為具體的業內標準,使工匠的分工更加細致,做到企業和員工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盡其能,助力工匠技藝的專精特新,催生個性化企業和產品,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
其次要制定具體規范統一的業內技術標準。將工匠精神付諸實施,根據市場發展需要,研究制定嚴格規范的標準,包括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完善行業技術標準體系、培育發展團體標準等,為踐行工匠精神提供標準化、規范化引導。
再其次要建立嚴格的評價考核制度和國家層面的激勵機制。“考工”一詞本身就有考核工匠的含義。培育優秀的現代工匠,要營造建設技能型社會環境,加快完善國家資格框架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打通勞動制度與教育制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之間的壁壘,推動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等值等效,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打通”需要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工匠群體的社會地位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讓有能力的技術人才脫穎而出,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
三要創新“校企共同體”職業教育特色辦學模式,培養造就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齊國工匠高超的技藝,從一代又一代的師徒技法傳承中來,從掌握并精通行業基本原理、進行大量實際制作實踐中來。有鑒于此,在努力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的今天,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必須從企業和社會的需求出發,從工藝制造對勞動者的專業要求出發,強化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中國特色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人財物融通、產學研一體、師徒生互動”的校企共同體。
對學校而言,一是針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企業共同確定學生學習的專業領域及范圍,通過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廣泛交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確定教學目標與內容;二是搭建教師與企業師傅交流溝通的橋梁,通過教師企業實踐,獲得來自一線的教學資源,豐富充實教學內容;三是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商專業課程改革,做到以學為用、用以促學,確保學用緊密結合;四是與企業聯合加強教學管理,崗課賽證相結合,確保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企業實踐項目。
對企業而言,一是對學校提出針對學生的崗位要求,包括專業知識、實踐能力以及綜合心理素質等;二是為學生提供公平公正的錄用機會,讓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的學生充分發揮作用,為企業服務;三是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在線工作崗位,派遣企業專業人員到學校任教;四是積極爭取政府支持,保證有充足的實力與學校聯合,真正將校企合作落到實處。
(作者:劉琦然,單位系淄博職業學院。本文為山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齊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8CSHJ16]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