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4-27 16:54 瀏覽量:
來源: 《紅旗文稿》2021/8 作者: 別榮海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師德的高低,是決定立德樹人成敗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在多次重要講話中科學闡明了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內涵及建設路徑等。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提升高校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和素質,“明道知責”是前提,“修身立德”是關鍵,“傳道樹人”是根本。
明道以知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學習之“道”,《大學》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展現出我國傳統人才培育觀對培養道德完善的、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的重視。在新時代的今天,大學之“道”就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支撐,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教師為人之要首在立德。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每個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做教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在學生眼里,老師“吐辭為經、舉足為法”,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積極探索新時代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升教書育人本領”,這為我國全體高校教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錘煉品格。通過讀經典、勤研習、多思考,夯實政治理論、學術理論基本功,以弘揚德行、為國興才作為精神支點,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擅比較、多總結、深剖析,堅定“四個自信”;守正道、重內省、嚴律己、勤實踐,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有效的實際行動履行教師的神圣職責,從而在增強學識、真抓實干中堅定立德樹人的理想信念。
深化認識。通過學歷史,從歷史邏輯中挖掘立德樹人的歷史淵源、傳統基因和文化基礎;通過看變化,從現實邏輯中把握立德樹人的客觀基礎、現實需求和發展必要;通過細比較,從世界視野中分析立德樹人的獨特優勢、力量源泉和重要使命,從而不斷深化對立德樹人的認識。
勇于實踐。要始終銘記立德是做人之本、成才之基,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立德樹人要“立育人之德,樹有德之人”,不斷加強個人修養,切實履行職責,引導、影響、培養學生,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理想和目標。
修身以立德
“為師者必須以德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教師隊伍自身的立德修身尤為關鍵,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養。高校必須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著力培養與之相適應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高校教師要率先垂范,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為學生立志為祖國奉獻為人民奉獻的引路人。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項要求,同樣是其他學科教師必須遵循的價值準則。從立德角度來看,一要明大德。要筑牢政治品德,牢記發展責任,明國家富強、社會發展、民族復興之大德。二要守公德。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道德規范和價值標準,嚴格守法、德法兼修,嚴守規則、抵制惡行,推崇公德、共推共守。三要嚴私德。要愛崗敬業、言行一致、一日三省,規范個人行為習慣。要善于鉆研、勤于求真、博學多識、明辨是非,塑造個人學術品德。
掌握扎實的學識,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前提。高校教師如果不具備扎實的學識,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無法掌握科學的理論,就難以說服青年學生并引領青年學生。高校教師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讀經典、學理論,夯實專業理論功底;拓視野、廣涉獵,增強綜合知識積累;勤思考、深研究,提高學術科研能力;多實踐、勇創新,強化實踐運用能力;善學習、多交流,提升學術綜合素養,從而修好自身專業,練就過硬本領,形成具有深厚積淀、顯著特色、獨特優勢和新穎風格的理論體系和學術基礎,實現在對學生“授之以魚”的過程中“授之以漁”。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行為是人的思想、理念、學識、能力的外在狀態和表現形式,對于高校教師而言,立德是前提,修業是基礎,踐德是關鍵。高校教師要常懷規范之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貫穿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常懷服務之心,將服務理念貫穿于教學實踐、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的每一個環節;常懷遵禮之心,學禮習禮、遵禮行禮,注重儀表、約束言行;常懷仁愛之心,暢通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渠道,關心、關注、關愛學生,彰顯行為之善。
傳道以樹人
為人師要對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是師者的本職。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高校實現培養德才兼備時代新人目標的主導者。傳授知識,不僅要求高校教師當一名知識的搬運工,更重要的是要讓知識入學生腦、入學生心。這就意味著必須深入學生,準確把握全媒體時代新青年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掌握癥候、對癥下藥,精準解讀、因材施教,增強知識積累、創新授課模式、改變授課思路、拓展授課渠道,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抖音等新媒體與學生搭建互動平臺,講好故事,用故事吸引人;講透理論,用理論說服人;渲染情感,用情感打動人;彰顯情懷,用情懷感染人,從而不斷提高自己所傳授知識的接受度。
傳授知識,本質上是弘揚傳承優秀文化的過程。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培養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者和創造者這一高校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實施者。高等教育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高校教師作為優秀文化傳承的關鍵主體,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發揚革命文化立德樹人的導向功能、參與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洪流之中,引導學生爭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踐行者。
傳授知識,最終的目的在于育人。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尤其要在教書過程中認真育人,培養和教育學生自覺崇德修身。高校教師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程主渠道,創新思政課程模式,提高思政課堂親和力,提升思政課實效,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要抓好專業課程育人點,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全面整合課程思政資源,構建課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實現學生知識技能上的成長和精神上的成人同步推進;通過言傳身教,將道德規范融入日常言行和實踐點滴,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培養其“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行動自覺;通過健全監督評價體系,督促學生從我做起,培養其踐大德、守公德、修私德的主動性;通過激發主體活力,營造師生共推、全員參與的濃厚氛圍。
高校教師要高揚仁愛之帆,夯實學識之基,鑄牢師德之魂,盡好育人之責,當好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從而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要堅持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