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如何由“樣板房”變成“新常態”
發布時間:2021-10-25 信息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1年10月25日06版
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逐步由“樣板房”演化為“新常態”,其成效成果不斷凸顯,但也暴露出如少數教師育人意識有待提升,思政課育人價值有待充分挖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課程思政建設配套支撐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等方面問題,為進一步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達到《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所要求的目標要求,必須解決好四個方面的問題。
解決“能不能”與“怎么能”:
健全課程思政建設體制機制
一是樹立整體性課程思政觀。高校黨委、行政負責人要充分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形成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思想自覺,通過典禮、報告、講壇、形勢與政策課堂等載體講授思政理論課,示范帶動學校教師、管理人員用心用力聚焦課程思政建設;要把“機制攻堅”作為重要抓手,著力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各自為政的問題,構建主體協同、資源匯聚、要素融合的系統化課程思政建設體系,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合力。
二是完善考評體系。要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部門和院系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一套與部門、院系特點、職能相匹配的導向明確的考評體系,使課程思政建設成為“硬約束”,解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梗阻問題”。健全教師分層分類考評體系,采取全面考核與重點考察相結合的方式,把教師教學過程評價與效果評價結合起來,給予教師探索空間與時間,提高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將課程思政建設評價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等的重要依據。
三是加強質量管控。把課程思政建設考核評價結果及時反饋對應部門和教師,督促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形成“評價—診斷—反饋—改進”的課程思政建設質量管控體系。
解決“要不要”與“會不會”:
提升教師育人意識與能力
一是加強理念培育。通過政策引導、培訓輔導、專題報告等形式,讓課程思政理念深入教師心中,成為教師共識;加強教師創新理論武裝,引導教師銘記教書育人天職,同時增強教師回應學生關切、解答學生困惑、引導學生發展的能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延伸課程思政建設空間,引導教師在教學與生活中通過人格魅力、價值導向去感染影響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二是提升課程思政建設能力。堅持引培并舉,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師資結構,形成學科交叉、優勢互補的課程思政建設團隊;在各級各類培訓中設置課程思政建設專題,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術應用能力,使教師們掌握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技能,讓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
三是構建課程思政建設共同體。搭建課程思政交流平臺,促進專業教師、管理者、思政教師、學生等群體之間交流互融,建立案例庫;組織開展教學研討、教學沙龍、集體備課、講課評課等教學活動,讓教師們相互學習、共同促進;發揮名師示范帶動作用,成立課程思政指導督導團隊,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指導與幫扶,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組織思政課教師與其他課程教師一對一結對,幫助專業教師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解決“教什么”與“怎么教”:
靈活供給配置課程思政要素
一是完善課程體系。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體現在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指南與教案設計上,貫穿課堂教學、研討交流、實驗實訓實踐等各環節,整體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和深度融合的知識體系。健全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明確課堂教學要求,建立課程思政操作建議規程,通過隨堂聽課、督導督查、評課比課等活動,加強課程教學的督導與監管,及時跟進課堂中的學情和教情。
二是開發轉化教學內容。結合培養方案,根據課程特點,基于教材深入梳理教學內容,圍繞重點、難點內容,依托區域資源、學校特色、學生專業、學科行業,聯系時代特點、社會熱點、學生現實進行內容上的深度開發。結合教師能力特長、性格興趣、研究方向等組成團隊,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分散整合。堅持面向需求,把握需求的層次性和差異性,結合時代特點、學生所處階段對課程內容進行動態調整。關注學生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注重知識“遷移”,為學生成長發展奠基。
三是創新教學方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啟發引導和體驗參與。要深入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與生活方式,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模式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解決“有什么”與“給什么”:
加大配套投入支持保障
一是加強資源配置建設。在課堂教學場地建設、教師教學科研辦公條件等方面強化投入,建設適用課程思政教學的場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教師的歸屬感,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條件,為教師教學、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環境,讓教師傾情投入。
二是注重激發教師動力活力。發揮榮譽激勵作用,在評優評獎中加大對課程思政教學側重,加大扶持力度。開展課程思政評比創建示范觀摩活動,堅持以賽促教,評選、推廣先進典型,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帶動調動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加強宣傳陣地建設,強化輿論引導,營造有利于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輿論環境。
三是打造學科支撐平臺。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院建設,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學科支撐,為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學理支撐。加強教學教研團隊建設,設立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加強課程思政建設重點、難點、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引導教師開展專題攻關,破解課程思政建設難點問題,以研究促教學。
(作者:劉戈 凌杰,武漢紡織大學;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與高校教師隊伍建設”[JYBZFS20191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