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河南省食品教育集團年會暨食品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圍繞“食品職業教育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模式研討”、“食品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及發展方向研討”、“如 何增強食品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行了研討。
廣東開平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副經理許克勇:關于企業用人方面的建議:一個企業用人有兩個發面,一是關于研發方面的人才,二是關于生產方面的人才。今天主要是關于我們的食品產業發展研討會,所以主要討論第二個方面,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生產方面的人才。有些人認為研發方面的人才比較重要,其實企業對生產方面的人才更加需求,這就要求職業學院培養專業的人才,生產實踐性,工作態度認真的人才。所以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一定不能眼高手低,只有理論知識 ,并且要有專業性的操作實踐能力。關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問題要注重職業教育學生的就業率,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不僅要注重在學校的培養,更要樹立企業責任,比如各個企業可以大力提供一些關于學生實習的崗位以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更好地適應將來工作的地方,做到校企上的真正聯合,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并且社會上各界人士還要樹立社會責任感,比如社會上要大力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實施一些職業教育的政策,讓職業教育更快速穩健的發展。
信陽農專食品系主任魏明奎:職業教育要建立以產為方向,以學為基礎,以研為鈕帶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以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為方向,以學習理論知識和操作能力為基礎,并以科研為一條紐帶來培養人才,建立新型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新型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可由以下八點來概述:企業資助高職院校發展。企業委托學院研究一些關于食品項目的開發。學校的技術可以轉讓給企業以更好的促進校企聯合。校企共建實驗實訓基地可以更好的完善實驗設備,促進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高職人才的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實施多證書制度提高職業教育類學生的含金量。把眼光放遠,從全局出發來面對職業教育的發展。發揮各方面的力量,不僅在學校和企業中發揮作用,國家還必須給予政策支持,金融行業多投資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劍客公司董事長李益民在:學校也能當成企業去辦,學生就是企業的產品,而就業單位就是消費者,消費者往往需求的是高品質,高端化的產品,很多企業不愿讓高職教育的學生去實習,只因為他們沒技術沒經驗,需派人輔導,而且一旦剛熟悉了環境,就離開了,所以學校應該深層次與企業簽合同,結合企業的淡季,讓學習從二年級前半學期就開始實習,實習不一定到二年級后半期,應先去企業實習,然后把企業中的問題帶到學校去,在學校尋找答題并解決,之后去企業再實習這樣效果會比較好,在研究方面,很多企業研發的產品多,可買的好的卻很少,而校內研究機構與企業研究機構相比,校內研究機構的優勢是學校內有專家在理論知識研究較深,還有一批有知識基礎的學生,當然,四個學院都有自己雄厚的優點,在就業方面:文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作態度和動手能力,很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浮躁,“坐一、望二、看三”,一直在“跳工作”,所以畢業兩三年之后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樣是不切合實際的。而那些愿意在自己崗位認認真真,埋頭苦干的,也在這兩三年有了自己的小成就,有的當上了小班長,管理員,有的甚至當上了企業的重要管理人員。想我們公司,在四年前愿意留在公司的實習生經過這四年的鍛練和對工作崗位的熱愛,現在成了銷售部門的經理。這就是堅持和認定一直走下去的結果。這也提醒現在的實習生要認準目標,不浮躁,認真的做下去,這樣才會成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元瑞:一是國外市場的發展對食品工業的要求:7月18日的華爾街日報有這樣一條新聞,沃爾瑪將要實行綠色標簽制度,即在各個商品上必須標注上生產這個產品所消耗的各種資源的多少。在沃爾瑪的供應商中,80%的供應商在中國,這就要求供應商必須改革來搶占這個商機。二是關于職業教育的問題,1、要有好的信念,以正確的教育觀念來面對職業教育的發展。2、堅持校企合作發展道路。3、培養智能健全技術過硬的人才。4、要樹立名牌的辦學意識,要把職業學院創辦的在全國叫得響。5、政府要積極重視對職業教育的關注,多出臺一些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教授朱維軍:“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體現“三化”,即能力培養的專業化、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職業化。培養高職人才的實現方式,其中“十雙”是指:雙元、雙體系、雙標準、雙教材、雙師、雙基地、雙改、雙強、雙證書、雙身份,它是“2+1”工學結合模式實踐的支撐。”在討論食品企業人才需求狀況的問題時,漯河三劍客公司董事長李益民作了這樣獨出心裁的見解:學院對于將來學生的實習應該深層次的與企業合作,而不應該“蜻蜓點水”。實習期應于企業的淡旺季相互補,實習時間應從二年級時就開始,這樣可以提前讓同學們進入工廠通過實際操作,查找不足,然后回到學校繼續學習,這樣才能達到工廠需要的實用性人才。同時,我也有一個建議:在各個高職院校建立實驗班,這樣可以更好的培養工廠所需要的,利于企業生產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