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食品職業學院是河南省唯一、全國僅有的兩所之一的食品類高職院校,主要為漯河中國食品名城和河南食品工業大省培養急需的食品類技術技能人才,屬民辦教育性質。近年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質量為核心,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方針,改革創新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校企深度合作,使學校辦學活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中央財政支持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也是“河南省食品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和“河南省食品職業教育集團”牽頭單位。
我院于2013年10月由省教育廳、財政廳等四廳委批準為“第二批河南省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校建設單位”,根據省教育廳終期檢查驗收檢查要求,學院對照《項目建設方案》及《項目建設任務書》進行了全面、認真的自查,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建設基本情況
(一)項目建設的總體情況
學院以“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特色創品牌,以創新謀發展”為指導思想,按照“頂層設計、全員參與、專家指導、通過驗收、重在建設、提升發展、彰顯特色、示范帶動”的思路,依托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質量檢驗、食品機械、食品包裝技術、食品營銷等骨干專業,重點開展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信息化建設等3個方面的建設,同時配套延伸開展提升基礎能力、完善管理機制、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建設。
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300萬元、行業企業投入300萬元、學校自籌600萬元。資金分兩年投入,2014年總投入660萬元,2015年總投入540萬元。
項目建設任務包括“學院基本情況及項目、省財政重點支持建設項目、其他投入資金支持建設項目”三部分。其中,學院基本情況及項目建設任務7個方面26個項目,省財政重點支持及其他投入資金支持建設任務3個方面13個項目。
(二)項目建設的成效
學院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轉發河南省職業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設管理辦法的通知》(豫政〔2012〕70號)的要求,依據學院《建設任務書》和《實施方案》實施建設,并帶動學院整體提升與發展,項目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在全院上下迅速生根開花
通過特色校建設這一“抓手”和兩年來的推進實施,學院上下進一步理清了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是校企深度合作,特色校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延續和飛躍,專業建設是載體,每個專業都要有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基礎能力(重點是雙師型隊伍和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加強信息化教學、完善制度機制、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等6個方面的建設。這6項任務中,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導思想和主線,貫穿于特色建設和品牌建設全過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雙師型隊伍、實訓基地、信息化建設、制度機制是保障,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是落腳點。以上認識是我們特色校建設中的最大收獲,將長期引導學院的內涵建設。
2、學院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辦學經費逐年增長,該項目除省財政投入300萬元及時到位外,還爭取行業企業投入261.62萬元,學院自身投入505.95萬元。另外學院還投入近億元資金加強其它方面的建設。學院硬件建設進一步充實,教學儀器設備總值、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學院基本情況及項目增量顯著,有力地保障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3、校企深度合作有了新突破
在河南省食品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省食品職教集團)基礎上組建了河南省食品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以下簡稱省食品行指委)。充分運用省食品職教集團和省食品行指委兩大平臺,密切與漯河市及河南省食品企業的聯系和合作,校企合作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以訂單教育、定向培養為切入點,服務漯河市及河南省食品產業,努力踐行與產業集聚區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形成了校企專業共建、校企課程共擔、校企基地共享、校企教材共編、校企師資共訓的“五共”校企合作模式,涌現了與臨潁縣產業集聚區和轄區企業“政校企合作模式”等典型案例。
4、人才培養新模式全面實施
學院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新模式,確定了培養主體“學校和企業相結合”、課程開發“專業課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教學場所“教室與實訓室相結合”的“五結合”改革思路,使“工學結合”的理念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的主要環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各專業根據本專業的行業背景和專業特點,在系統設計、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5、雙師教師隊伍水平有了新提升
通過推行“1211工程”師資提升工程計劃和“雙師型”教師認定,建立了一支結構合理、基本穩定、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重視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和校企師資雙向交流,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在量和質兩個方面大幅度提升。
6、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有了新進展
學院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按照滿足課內實踐、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需要的建設思路,本著“校企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則,開展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實訓條件大為改善,生產性實訓比例大大提高,校外實訓基地的長效管理機制初步形成。
7、信息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學院通過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和教育教學資源庫管理平臺的建設,實現了教育管理過程的信息化,初步構建了網絡環境下的職業教育學習新模式,管理手段及效率顯著改善。
8、管理制度和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學院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重新完善修訂了學院的各項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專業建設的工作機制,為學院快速步入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軌道提供了制度保障。
9、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顯著提高
學院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規模與質量并重,雙證書率和就業率顯著提高。積極開展行業及企業員工培訓、農民工培訓、雨露計劃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等方面的服務。突出服務區域食品產業,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加強科技咨詢、科技推廣和聯合研發,推動了漯河市及河南省食品企業科技創新。
(三)項目建設的保障措施
1、思想高度重視
學院高度重視特色校建設項目,組織全院上下認真學習上級有關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精神和品牌示范特色校建設項目要求,充分認識到當下和今后學院的唯一選擇是遵循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通過特色校建設這一“抓手”,帶動辦學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實現辦學規模化、集團化、特色化、品牌化,將學院打造成全國最大的食品類人才培養基地,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培養更多食品類技術技能人才。
2、組織機構保障
學院成立了以董事長、黨委書記詹躍勇為組長、院長李五聚和主抓教學的副院長程晉國為副組長的特色校建設項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籌該項目的建設規劃和整體推進工作。同時成立項目建設監督檢查及資金核算小組,以及由五個骨干專業為載體的分項目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工作小組的組長及職責要求。
3、制度機制保障
為順利推進特色校建設工作,學院制定了20多項工作制度,包括任務分工、分步推進、階段檢查、資金使用等,建立了特色校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的有效機制。同時,圍繞不斷提高學院管理的規范化、現代化水平,修定完善了與項目實施相關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建設、設備管理等30多個規章制度,有效地規范和指導建設目標的完成。
4、經費保障
項目實施以來,學院樹立項目經費效益意識,督促各方按項目預算保證資金到位,并保障按期投入。該建設項目總資金為1200萬元,項目預算中省財政獎補300萬元,行業企業投入300萬元,學院自籌600萬元。自項目實施以來,截止2015年10月,項目建設總資金到位1067.57萬元,其中省財政獎補300萬元已全部到位,投入254.69萬元,投入比例84.9%;行業企業投入261.62萬元,投入比例87.21%;學院自籌505.95萬元,投入比例84.33%。總投入1022.26萬元,投入比例85.18%。由于項目資金的順利到位,保證了該項目的有序進展。
5、過程管理
采取“分級管理、責任到人”的原則,將全院建設任務分解為2個一級子項目、10個二級子項目和39個三級子項目,各三級子項目的責任人均與學院簽訂責任書。一是強調“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相結合、考核評價與獎懲相結合”,制定和確立項目分級負責制、進度報告與公布、年度檢查、考核評價等制度,加強項目的管理與監控,確保項目順利實施。二是定期召開特色校建設例會,部署、指導建設工作,詹躍勇、李五聚等院領導多次做重要講話。同時聘請有關專家現場指導(國家高職示范校廣東省評審組組長周華教授,河南省職業教育專家蘇華龍教授、王志電教授等)。三是建立了學院特色校建設專題網站,交流項目建設信息,展示建設成果。
二、各項建設內容的工作完成情況
(一)綜合項目的建設情況
學院基本情況及項目分為7個二級項目和26個三級項目,全部達到預期目標,部分指標達到驗收標準,具體指標完成情況見表1。
表1. 學院基本情況及項目進度情況表
項目 |
內容 |
終期檢查
目標 |
實際進度 |
完成
比例(%) |
完成
質量 |
辦學
經費 |
地方生均預算內撥款標準 |
|
|
|
|
地方財政專項撥款 |
|
|
|
|
行業、企業專項投入 |
300萬元 |
261.62萬 |
87.2 |
優 |
貸款余額 |
2800萬元 |
4000萬元 |
142.9 |
優 |
其他: |
1000萬元 |
1281萬元 |
128.1 |
優 |
實習
實訓 |
教學儀器設備數量 |
1620臺/套 |
1670臺/套 |
103 |
優 |
教學儀器設備總值 |
3826萬元 |
3952萬元 |
103.2 |
優 |
校內實訓基地/室數 |
2個/19個 |
2個/22個 |
115.8 |
優 |
校外頂崗實習(10人以上)基地數 |
28個 |
32個 |
114.3 |
優 |
校內生產性實訓(學時)平均比例 |
55% |
61% |
110.9 |
優 |
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50%以上的專業數占專業總數的比例 |
100% |
100% |
100 |
優 |
半年以上頂崗實習學生數占應屆畢業生總數的比例 |
100% |
100% |
100 |
優 |
其他: |
|
|
|
|
雙證書 |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工種數量 |
1個/8個 |
1個/10個 |
125 |
優 |
“雙證書”專業占專業總數的比例 |
100% |
100% |
100 |
優 |
“雙證書”專業中平均“雙證書”獲取率 |
99% |
99.2% |
100.2 |
優 |
其他: |
|
|
|
|
專業
教師 |
專任專業教師數/授課課時數 |
254人/
62800課時 |
265人/
62800課時 |
104.3/100 |
優 |
兼職專業教師數/授課課時數 |
63人/
6680課時 |
68人/
6680課時 |
107.9/100 |
優 |
其他: |
|
|
|
|
校企
合作 |
簽訂合作協議的企業數 |
23個 |
34個 |
147.8 |
優 |
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的專業比例 |
100% |
100% |
100 |
優 |
合作企業參與教學的專業比例 |
100% |
100% |
100 |
優 |
合作企業接收的頂崗實習學生 |
1700人/年 |
1820人/年 |
107.1 |
優 |
合作企業接收就業的學生數 |
1970人/年 |
1986人/年 |
100.8 |
優 |
合作企業對學校投入的設備總值 |
180萬元 |
261.62萬元 |
145.3 |
優 |
學校對外技術服務到款額 |
32萬元 |
56萬元 |
175 |
優 |
學校培訓企業員工數 |
700人次 |
2131人次 |
304.4 |
優 |
就業
情況 |
畢業生初次就業率 |
99.5% |
99.7% |
100.5 |
優 |
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月薪 |
3100元 |
3160元 |
101.9 |
優 |
(二)“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設情況
深化校企合作包括“集團化辦學、校企合作組織及機制、骨干專業及訂單培養、校企師資交流、校企共建實訓機構”五個三級子項目,建設情況如下:
1、集團化辦學
省教育廳于2008年4月依托我院組建省食品職教集團,目前已召開四屆年會,集團成員發展到全省43所職業院校、11家科研單位和55家省內骨干食品企業。職教集團成立以來,有效加強了集團成員之間的聯系和交流,不斷擴大集團規模;緊緊圍繞當地產業開辦專業,積極開展定向培養和訂單教育;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新模式;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推動雙師型隊伍建設,促進院校成員專業建設;推動了集團院校之間的合作辦學;整體提升了我省食品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2013年5月經省教育廳批準,我院作為牽頭單位組建省食品行指委,并于2013年11月召開省食品職教集團第四屆年會暨省食品行指委成立大會。省食品行指委主任、省工信廳總工程師、省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振杰作重要講話,學院黨委書記、省食品行指委副主任兼秘書長詹躍勇作了《整合資源 壯大規模 深度合作 內涵發展》的主題發言,總結了食品職教集團前期的工作,并提出了行指委的下一步工作任務。省食品行指委成立以來,引導協調行業、企業和學院在人才培養、專業共建、課程共擔、基地共享、教材共編、師資共訓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初步建立了行指委運行的機制制度,在2014年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代表首批成立的省行指委作了典型發言。
2、校企合作組織及機制
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由學校、政府、行業、企業人員組成,統籌推進學院的校企深度合作工作,并制定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工作制度》。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學校職業教育專家、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行業企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組成,校企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全過程,共同確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模式,并制定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工作制度》。5個重點建設專業同時成立了系部層面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各專業的行業特點積極開展工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3、校企共建實訓機構
學院先后與河南華冠養元飲料有限公司、河南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喜之郎有限公司、連云港味之素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永和大王餐飲有限公司等企業協商合作,在校內共建實驗實訓室,新建5個生產性實訓室(飲料加工、休閑食品、速凍食品、啤酒工藝、焙烤工藝)、1個食品營銷仿真實訓室和1個食品質量檢測實驗室。同時,新建9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學院與上市公司——海南雙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共同投資800萬元,合作舉辦技術創新機構——漯河中德雙成功能食品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開始有序運營。依托學院內部的漯河市食品研發中心,在市科技局支持下,與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等企業合作組建產學研聯合體——漯河市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漯河市食品產業知識產權戰略聯盟,積極為漯河市及河南省食品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聯合研發服務。
4、校企師資交流
學院出臺了《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管理辦法》和《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管理辦法》,規范了我院專業課教師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雙向交流。項目實施以來,學院先后派出59名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強化實踐技能的提高,了解企業行業的新知識、新工藝、新設備、新標準,提升專業課教師技能水平。同時聘請68名企業行業專家、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學校兼職任教。校企雙方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院教師主要講授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及部分專業課,企業行業專家、專業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主要講授主干專業課和指導實習實訓,提高了我院整體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5、骨干專業及訂單培養
學院先后與漯河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傳家寶食品有限公司、君來菌往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河南白象集團、中大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華冠養元飲料有限公司、鄭州思念集團、萬家集團、南京喜之郎食品有限公司、上海永和大王餐飲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開展訂單培養,在食品加工、食品質量檢驗、食品包裝、食品機械、食品營銷5個骨干專業設置了16個訂單班,訂單培養學生876人。學院積極構建職業人才“五共”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共同制定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共同承擔課程任務,共同編寫工學結合教材,共同承擔訂單學員的實習實訓,共同推進師資雙向交流和培訓提高。通過兩年多的實施推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既緩解了產業集聚區和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緊缺狀況,又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初步形成了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多贏”的局面,推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涌現了與臨潁產業集聚區和轄區企業“政校企合作模式”等典型案例,并榮獲河南省職業教育校區合作獎勵項目。
(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情況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包括“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工學結合校本教材”四個三級子項目,建設情況如下: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
學院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新模式。重點建設專業通過市場調研分析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召開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組織教師企業實踐轉化典型工作任務為學習任務等途徑,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確定了培養主體“學校和企業相結合”、課程開發“專業課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踐教學“校內與校外相結合”、教學場所“教室與實訓室相結合”的“五結合”改革思路,使“工學結合”的理念落實到人才培養過程的主要環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各專業根據本專業的行業背景和專業特點,在系統設計、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同時,學院積極推進“一結合、兩延伸”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方案。完善了《關于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見》、《關于在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過程中做好教學延伸和育人延伸工作的通知》,各系部每學年都制定詳細的《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方案》。參照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校企雙方商定,學生的學制為三年,第一年在校學習,第二年的一個學期工學結合,第三年的一個學期頂崗實習和隨崗就業,初步實現了專業與產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2、課程體系建設
學院積極構建特色課程體系,根據產業、企業需求和職業能力需求,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專業職業能力和通用職業能力,與雙匯集團、親親集團、華冠養元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同制訂了食品加工、食品質量檢驗、食品包裝、食品機械、食品營銷五個骨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按照專業能力模塊,打破學科體系,基于工作過程,本著“必需”和“夠用”原則,構建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特色課程體系。五個骨干專業的專業技能課程學時達總學時2/3及以上,頂崗實習總學時累計達一年。
學院注重專業集群建設,形成了以五個重點專業食品加工技術、食品質量檢驗、食品機械、食品包裝技術、食品營銷為主干,食品儲運、食品營養、農產品檢測、食品制冷、食品電商為側翼的“大食品”品牌特色專業集群。
3、教學模式改革
學院高度重視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結合專業特點、課程性質,各專業分別實施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仿真教學和崗位教學等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實訓工廠、實訓工藝、實訓實驗,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院學風比項目實施前明顯好轉,也推動了整個教風的進一步轉變,食品質量檢驗專業教師任亞敏在全國職業教育教學設計說課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4、工學結合校本教材
校企雙方按照現代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共同編寫訂單班教材。堅持“必須、夠用”原則,緊密結合企業實際,打破學科體系,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特色。利用編寫省教育廳職教室校企合作精品教材的契機,學院認真組織編寫工學結合校本教材(講義)。在教材編寫中采取“雙主編”制和“1:1”制。“雙主編”制即一個學院教師主編,一個企業行業專家主編。“1:1”制即編寫人員一半是學院教師,一半是企業人員。共完成了《肉及肉制品生產技術》、《乳制品生產技術》、《焙烤制品生產技術》等36本校企合作教材,有力地推進了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順利實施。
(四)“加快信息化建設”的建設情況
1、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院新建了一個網絡中心機房,新增了3個計算機網絡教室,7個多媒體網絡教室;新建了2個學生電子閱覽室和1個教師電子閱覽/備課室。目前已經建成校園內的廣播、電視網絡,接受中端已經遍布各個辦公室和教室;建成光纖千兆到樓,百兆線纜到桌面的寬帶校園網絡;建成覆蓋整個校園的無線網絡;建成覆蓋整個校園安防監控網絡。
2、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學院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或利用國內外先進的仿真實訓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新增優秀課件35套、教學軟件5套等,各專業逐步建立本專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完成了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將校內外的資源進行整合、上傳。該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包括資源庫系統、在線考試系統、試題庫系統等子系統,為信息化教學打下基礎。
3、信息系統建設
學院依托新建成的校園網,聯合軟件公司,采用B/S結構模式,共同開發出了一套數字化校園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人事管理、學籍管理、專業教學計劃管理、排課管理、考務管理、成績管理、宿舍管理等模塊。該平臺的投入使用使學院相關職能部門的人員從復雜事務中解脫出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學管理水平。
4、信息化教學模式建設
學院在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基礎下,根據信息化教學環境的特點,確定四種信息化教學模式:講授型教學模式、個別指導型教學模式、討論型教學模式、自主型教學模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推進實施,學院教師信息化教學水平明顯提升。食品質量檢驗專業教師石艷培、畢韜韜和食品包裝技術專業教師王黎、申向婉在全省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中榮獲省級一等獎,并代表河南省參加在南京進行的全國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
(五)其它方面的建設情況
1、5項辦學條件
項目實施以來,5項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目前全日制在校生5729人。占地面積500832平方米(752畝),人均87.42平方米;校舍面積21萬平方米,人均36.65平方米;專任教師324人,師生比1:17.68 ;校內實驗實訓設備價值4836萬元,生均8441元;圖書35萬冊,生均61冊。均達到或高出高職學校設置標準。
2、師資隊伍建設
項目實施以來,學院重視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和校企師資雙向交流,先后制定了《“1211”工程師資隊伍提升工程計劃》、《“雙師型”教師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并實施了“教師由教書匠到教育工作者、由理論教師到雙師教師、由青年教師到專業帶頭人”的分級達標機制,從而使團隊核心教師通過行業企業培訓認證,考取了工程師、技師等資格證書。通過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各級培訓、校企協商等途徑,以師帶徒,通過“傳幫帶”,推動專業教師迅速豐富企業經歷,提升雙師素質,5個重點建設專業59名專業課教師到企業進行不低于2個月的實踐鍛煉,同時招聘有企業經歷的專業教師13名,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能工巧匠68名到校兼職任教。目前全校專業教師總數239人,“雙師型”教師總數184人,“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77 %,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在量和質兩個方面大幅度提升。
3、實訓教學條件
一年多來,項目建設投入資金426萬元用來改善實訓教學條件,其中省財政投入39.98萬元。一是完善了肉品工藝、乳品工藝、飲料工藝、純水工藝、啤酒工藝、焙烤食品、休閑食品、速凍食品等食品工藝實訓室。二是完善了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理化分析、食品營養、食品化學、基礎化學、食品感官評定、食品生物化學、食品安全檢測等食品質量檢測實驗室。三是完善了機械維修、光機電一體化、電力拖動、單片機等食品機械實訓室。四是完善了食品營銷仿真實訓室。五是完善了食品包裝技術實訓室。確保了每個專業都有必需的實驗實訓條件。保障了實踐教學和教學模式改革的順利展開。
4、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建設
在特色校建設中學院以建立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機制為重點,對教育教學管理、管理制度進行了重新修訂。先后印發了《關于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意見》《校企合作管理辦法》《訂單教育定向培養辦法》《關于加強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過程中教學延伸和育人延伸工作的通知》等近20份文件。從制度上實現了從傳統職業教育向現代職業教育的轉變。深化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5、培養規模
學院重視以高質量的就業拉動招生,兩年來圓滿完成了省教育廳下達的招生計劃,在校生規模達5729人。堅持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并舉,積極開展企業員工培訓、再就業培訓、新型農民培訓、“雨露計劃”培訓等職業技能培訓的鑒定工作。項目實施以來完成各類社會培訓2131人,并且為全省培訓骨干教師141人。
6、雙證書和就業率
近幾年,學院將“雙證書”制度納入才培養方案,將職業技能培訓的內容嵌接進課程體系設置和課程標準,使專業課程教學和職業技能考核完整對接。形成了校行政動員,分管領導主抓,系部組織,教師參與,實訓中心實施的工作機制。重點建設專業畢業生獲得雙證書比例達99.2%。
學院高度重視就業服務工作,建立了校系兩級就業服務體系,制訂了年度就業工作方案,加強了就業基地建設和就業服務人員培訓,采用多種形式推動學生順利就業。項目實施以來,學院就業服務人員深入企業上百人次,召開畢業生推薦會19場,畢業生供不應求,就業率達到99.7%以上,多數學生已經成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骨干。
7、企業技術服務
項目實施以來,學院加強了內部設立的“漯河市食品研發中心”建設,并在此基礎上,由市科技局支持,學院牽頭成立了“漯河市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漯河市食品產業知識產權戰略聯盟”這兩個平臺。通過這些平臺,組織有專長的教師走進企業幫助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加強科技咨詢、科技推廣和聯合研發,推動漯河市及河南省食品企業科技創新。兩年多來,組織科技咨詢服務46次、科技項目推廣17個、聯合研發項目 8個,其中“鮮切萵筍保鮮技術”“豇豆飲料加工技術”“蔬菜加工控制VC損失技術”、“玉米黑豆飲料加工技術”、先后應用于漯河東勝食品廠等9家企業,新增產值4.19億元、利稅0.47億元,新增就業1335人。有效促進了企業升級轉型和地方經濟發展。
三、項目建設經費情況
(一)項目資金預算的總體情況
按建設方案和任務書,學院建設計劃項目預算總投入為1200萬元,其中省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校建設項目專款300萬元,行業企業投入300萬元,學院自籌600萬元。
(二)項目資金實際投入與使用情況
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到位情況及使用情況表 |
一級
建設
內容 |
二級建設內容摘要 |
資金來源與使用 |
平均投入比例(%) |
省財政 |
行業企業 |
其它(含學校自籌) |
總預算
投入 |
實際
投入 |
比例(%) |
總預算
投入 |
實際
投入 |
投入
比例(%) |
總預算
投入 |
實際
投入 |
投入
比例(%) |
深化
校企
合作 |
1.集團化辦學 |
4 |
11.00 |
275.00 |
20 |
15.10 |
75.50 |
35 |
3.00 |
8.57 |
49.32 |
2.校企合作
組織及機制 |
6 |
5.16 |
86.00 |
20 |
15.80 |
79.00 |
25 |
7.41 |
29.64 |
55.63 |
3.校企共建
實訓機構 |
50 |
39.98 |
79.96 |
40 |
38.33 |
95.83 |
45 |
49.81 |
110.69 |
94.90 |
4.校企師資
交流 |
10 |
0.29 |
2.90 |
50 |
40.06 |
80.12 |
40 |
2.00 |
5.00 |
42.35 |
5.骨干專業及訂單培養 |
10 |
|
0.00 |
50 |
31.20 |
62.40 |
35 |
8.05 |
23.00 |
41.32 |
小 計 |
80 |
56.43 |
70.54 |
180 |
140.49 |
78.05 |
180 |
70.27 |
39.04 |
60.73 |
改革
人才
培養
模式 |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 |
20 |
9.80 |
49.00 |
20 |
19.80 |
99.00 |
50 |
19.80 |
39.60 |
54.89 |
2.課程體系
建設 |
10 |
30.00 |
300.00 |
10 |
16.53 |
165.30 |
40 |
23.11 |
57.78 |
116.07 |
3.教學模式
改革 |
40 |
40.00 |
100.00 |
50 |
46.30 |
92.60 |
100 |
220.00 |
220.00 |
161.21 |
4.工學結合
校本教材 |
30 |
40.00 |
133.33 |
20 |
17.23 |
86.15 |
60 |
48.75 |
81.25 |
96.35 |
小計 |
100 |
119.80 |
119.80 |
100 |
99.86 |
99.86 |
250 |
311.66 |
124.66 |
118.07 |
加快
信息化建設 |
1.數字化校園建設 |
50 |
19.80 |
39.60 |
4 |
3.42 |
85.50 |
60 |
13.43 |
22.38 |
32.15 |
2.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 |
30 |
26.56 |
88.53 |
3 |
2.52 |
84.00 |
45 |
20.00 |
44.44 |
62.92 |
3.信息系統
建設 |
20 |
22.20 |
111.00 |
3 |
3.50 |
116.67 |
25 |
70.59 |
282.36 |
200.60 |
4.信息化教學模式 |
20 |
9.90 |
49.50 |
10 |
11.83 |
118.30 |
40 |
20.00 |
50.00 |
59.61 |
小計 |
120 |
78.46 |
65.38 |
20 |
21.27 |
106.35 |
170 |
124.02 |
72.95 |
72.18 |
合計 |
300.00 |
254.69 |
84.90 |
300.00 |
261.62 |
87.21 |
600.00 |
505.95 |
84.33 |
85.19 |
其中實驗實訓設備費用小計 |
50 |
39.98 |
79.96 |
40.00 |
16.33 |
40.83 |
45.00 |
49.81 |
110.69 |
78.61 |
其中師資培訓進修費用小計 |
10 |
0.29 |
2.90 |
50.00 |
38.33 |
76.66 |
40.00 |
49.81 |
124.53 |
88.43 |
四、存在問題及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校企合作的深度需要進一步強化
盡管我院建立了較為寬廣的六大校企合作平臺(省食品職教集團、省食品行指委、漯河市食品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漯河市食品產業知識產權戰略聯盟、漯河中德功能食品研究院、漯河市食品研發中心),但是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除一部分是緊密型合作(如與臨潁產業集聚區和轄區企業的“政校企合作模式”及與其它企業的訂單教育班),相當的還是一般意義上的定向培養,尤其不少企業缺乏校企合作的長遠考慮和主動性,僅僅局限于勞動力供需和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層面。因此,如何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進一步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主動性,是我們下一步重點考慮的課題。
2、專業資源庫建設不夠均衡
通過特色校建設,一定程度提升了學院信息化水平,但與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專業資源庫建設方面還不夠均衡,具有校企共建區域共享特點的教學資源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3、項目建設工作有待加強
通過兩年來的項目建設實踐,在重點建設方面學校上下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現代職業教育和品牌建設的要求還沒有成為每一位教職工的自覺行動,對建設內容的把握還不是非常到位,佐證材料有待規范,過程管理“痕跡”有待強調,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項目建設工作中加以完善改進。
(二)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1、對照終期檢查結果確定不足和差距
通過學院自查和省教育廳終期督導檢查,我院項目建設工作盡管前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發現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漏洞。因此,下一步項目建設主要任務是明確工作進展中的問題,研究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保質保量地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2、繼續完成重點建設任務
根據學院自查結果,項目建設任務已達到或超過總體目標的85%(部分已基本達到驗收標準)。今后要按照《項目建設方案》和《項目建設任務書》及省廳驗收標準,加快進度,提高質量,圓滿完成建設任務。
3、總結提煉,示范帶動
在項目建設后期,做好總結提煉和示范帶動工作。對項目整個建設情況要提煉出對今后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的做法或模式,重點建設專業要對學校其它專業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我院的特色校建設工作要對全省高等職業教育具有輻射帶動作用,要總結案例(暫定5個),要有成果展示,集中體現項目建設的成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