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作為“雙高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適應性,應對新發展格局構建和人才供給側改革的趨勢。專業群發揮作用的核心在于集聚效應的生成,即通過改變專業間的分割狀態、促進知識流動、鼓勵跨界合作,將專業相關元素匯聚整合形成優勢結果,這對于解決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矛盾、院校資源共享效能低下以及聚焦區域需求不足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筆者以為,集聚效應是專業群建設的意義旨歸,也是檢驗專業群建設水平的主要標準,高職院校專業群集聚效應的有效生成需要重點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加強政策的有力牽引
“雙高計劃”是繼示范、骨干、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之后的又一項重大工程,強調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專業群是高職院校基礎相通、技術相近、崗位相關的專業或方向的有機組合。專業群建設歷經試點、推廣和優化等階段,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撐下已成為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依托。因此,要推進專業群繼續深化改革凸顯集聚效應,相關政策的合理引導和有力支撐必不可少。
專業群建設如何發揮集聚效應,政府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需要對于集聚的范圍、重點及方向提出相應的要求,專業群則要積極回應以形成正反饋系統。相關政策應體現如下特征:一是銜接性,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確保各類教育政策、產業政策及人力資源政策的相互銜接配合,為集聚效應的發揮創設良好環境,避免因政策空白、重復及矛盾而帶來的障礙。二是契合性,各地圍繞區域內的“雙高計劃”需要出臺更具前瞻性、指導性和針對性的規章制度,從而促使專業群能夠更好地根據政策趨勢、產業動態及自身特色來規劃布局,以明確集聚的方向及重點。三是實效性,一方面政策要明確實施重點,尤其要關注可以體現集聚度的領域,比如“雙師型”教師培育、專業平臺課程質量、教學資源庫共享及創新成果合作產出等方面;另一方面政策要強化執行力度,細化政策內涵,重視監督過程,減少其中的偏差,做好相關人財物力的支持和保障工作,進而為各類要素的匯聚、統整及作用發揮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進機制的持續革新
高職院校專業群需要通過一系列機制創新,保證專業的良性互動,實現競爭與合作關系并存,才能充分體現集聚優勢。各項機制一方面應確保專業基于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按照各自核心能力分工協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在博弈過程中展開合作;另一方面要引導專業間形成公平有序的競爭,保證稀缺資源在群內獲得最佳配置進而提升專業群的整體水平。
專業群各要素要從分離走向聚合實現集約化發展,有賴于多重機制的共同支撐。一是動態調整機制,專業群的總體規模、構成類別及組建方式能否與地方產業布局、企業技術類型以及市場變化趨勢相匹配,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集聚效應的成效。專業群內的專業布局既要符合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戰略規劃和發展重點,又要順應崗位需求、行業態勢和市場變化,必須建立相應的準入、預警及退出機制,做好規劃、審核及調控的工作。二是共同治理機制,集聚效應要最大化地發揮作用,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辦學,由此可以采用理事會、委員會及學部等方式,跨越原有院系的邊界,突破既有管理體系中的束縛,增進合作各方的互動及協同,以更好地通過群內衍生新專業或者群外吸納其他專業,從而引發聯動現象、擴大輻射范圍并增強作用力度。三是利益協調機制,專業群集聚效應的生成是院校、企業及政府等各方共同參與知識生產的體現,順應了知識耦合發展的態勢。集聚效應的發揮不僅需要理順專業之間的聯動關系,更關鍵的是要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間的有效對接,既要尊重差異性又要充分挖掘共通性,通過利益表達機制以明晰權責建立秩序,通過利益調節機制以分擔成本共享資源,通過利益疏導機制以識別風險化解沖突,從而促成各方構建共同體以共擔教育責任、共創社會效益以及共謀長遠發展。
注重評估的有效實施
以集聚效應為抓手,有針對性地對其實施監督、預測及評估,有助于推動專業群真正成為深化職教改革的有效路徑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評估活動首先要體現動態性,專業群集聚效應有其自身的周期,在衍生、成長及穩定等不同階段,評估重點應有所差異才能適應各時期的特點,形成更為科學合理的判斷。其次要體現連續性,對集聚效應要建立長效追蹤機制,才能準確把握其發展動態。再其次要堅持發展性,評估要發揮出導向、激勵和協調功能,通過及時調整確保集聚效應的最大化。
一是評估目標應以專業群的建構性改善而非懲罰性控制為宗旨,才能真正激發活力,有助于推進效應的最大化。目標設定要立足專業群的特色,不同專業群在面向行業類別、資源整合方式及內部治理模式等方面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由此目標的確立也要更具彈性化。二是評估內容要著重考察總體集中性、內部關聯性及外部契合性的水平。總體集中性即專業在空間上集中,改變原有疏離狀態或打破既定組織邊界,從而在總體規模上占據優勢。內部關聯性即專業群通過資源的共同使用及信息的有效流動,從而降低成本優化配置。外部契合性即專業知識間的近距離傳遞、交互影響及緊密聯系,促成了創造性成果的產出。三者各有側重又相互作用匯聚成整體的集聚效應。三是評估主體要激勵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參與,不僅是校內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代表的加入,而且要吸納更多合作企業、專業協會及行業監管機構人員的參與,將各方的合理訴求融入到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中,兼顧專業規律與產業需求,才能對集聚效應的發展水平作出更為全面綜合的判斷。
(作者:高飛單位系浙江樹人大學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王一濤單位系蘇州大學教育學院)